
亦作“ 栖托 ”。亦作“栖託”。亦作“栖托”。寄托,安身。 南朝 宋 謝靈運 《山居賦》:“企 山陽 之遊踐,遲鸞鷖之栖託。”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鮑丘水》:“施主慮闕道業,故崇斯構,是以志道者多栖託焉。” 唐 羅隱 《秋寄張坤》詩:“未知栖托處,空羨聖明朝。” 明 徐弘祖 《徐霞客遊記·滇遊日記九》:“蓋其上向雖有道,而未開闢,莫可栖托。”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熊成基安慶起義·熊案始末記》:“ 成基 以栖託有所,機會萬不可誤,堅急歸國。”
“栖讬”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解析:
“栖讬”由“栖”和“讬”組成,意為栖息依靠或停留依賴,既可指人或動物在某個地方生活、停留,也可表達對特定環境或條件的依賴與歸屬感。
“栖讬”中的“讬”是“托”的異體字,現代漢語中更常用“栖托”。此外,其相關成語如“栖栖遑遑”(形容忙碌不安)、“栖栖默默”(形容孤寂)等,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如需進一步了解用法或例句,可參考權威詞典或古文典籍。
栖讬是一個古代漢字,意為“栖息、停留”。它包含了“栖”和“讬”兩個字,可以指物品停留、人們駐留某地或某種情感停留。
栖的部首是木,它由7畫構成;讬的部首是言,它由6畫構成。
栖讬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象形字,它是通過簡化演變而來。而在繁體字中,栖讬的寫法為棲託。
在古時候的漢字書寫中,栖的寫法稍有不同,它是兩個草字頭(株)相連而成;而讬的寫法則與現代基本相同。
1. 鳥兒栖讬在樹枝上。
2. 我們決定在山腳下栖讬一晚。
3. 睡夢中,我的思緒依然栖讬在故鄉。
組詞:栖身、栖息地、寄栖。
近義詞:停留、停駐、停息。
反義詞:飛翔、遷徙、離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