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婦女的襦襖和首飾。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續集·支諾臯中》:“贈金帛襦幗。并不受,唯取其妻牙梳一枚,題字記之。”
“襦帼”是古代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詞彙,指代女性服飾及頭飾,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襦帼”由“襦”和“帼”組成:
文獻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唐代段成式的《酉陽雜俎續集·支諾臯中》,記載了贈“金帛襦帼”的情節,但對方僅收下牙梳,暗示“襦帼”可能是當時女性衣飾的統稱。
使用場景
古代常用于描述饋贈女性的衣物或身份象征,例如貴族婦女的裝束,或作為禮儀性禮物(如婚嫁、節慶)。
如需進一步了解唐代女性服飾細節,可參考《酉陽雜俎》原文或相關曆史文獻。
《襦帼》是指女子的上衣和帽子的合稱,通常是指古代女性身穿的服裝。
《襦帼》分為兩個字,其中第一個字“襦”由“衤”(衣服部首)和“需”(需部首)組成,共計14個筆畫;第二個字“帼”由“巾”(巾部首)和“犬”(犬部首)組成,共計9個筆畫。
《襦帼》一詞的來源很古老,最早可追溯至《論語·陽貨》中的一句話:“士有馬者,輿人稱之;有車者,車人稱之;有襦者,襦人稱之。”這裡的“襦”指的是女子穿的衣服。在古代,女子穿襦帼被視為貞節和身份的象征。
在繁體字中,“襦”字沒有太大變化,而“帼”字在繁體中變為“幗”,但仍保留了字形的基本特征。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一定的差異。在《說文解字》中,将“襦”字的寫法寫為“衣爾上需”,即将“需”字以上面的一橫寫為兩點。而“帼”字的寫法則為兩個“帝”(巾)字相連,下面是兩個對角線的線條。
1. 她身穿一襲紫色的襦帼,整個人顯得娴靜而優雅。
2. 古代婦女以貞節聞名,她們的襦帼裝束體現了她們的品德和身份。
襦帼(衣帽)、襦裳(衣服)、襦裙(女式長袍)
衣裳、衣物、衣着
男裝、服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