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三肘的意思、三肘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三肘的解釋

肘,度量詞。一肘一尺五寸,三肘為四尺五寸。 漢 班固 《白6*虎通·聖人》:“ 湯 臂三肘,是謂柳翼,攘去不義,萬民蕃息。”一說一肘二尺,則三肘為六尺。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三肘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三肘"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計量單位,屬于傳統長度單位體系,其核心含義指三倍于"一肘"的長度。具體解析如下:


一、基本釋義

三肘

讀音:sān zhǒu

詞性:名詞(量詞性複合詞)

定義:以成年人手臂從肘到中指末端的長度(即"一肘")為基準,乘以三倍所得的長度。古代常用于宗教典籍、建築或人體測量等領域。


二、詞源與構成

  1. 構詞法

    "三"為數詞,表倍數;"肘"為名詞,指人體肘關節至指尖的長度單位。二者結合形成複合量詞。

  2. 曆史淵源

    "肘"作為單位最早見于《說文解字》:"肘,臂節也",其度量功能在《孔子家語》《周禮》等文獻中均有體現。"三肘"的用法則集中出現于佛教、道教經典及古代醫籍。


三、實際應用與書證

  1. 宗教典籍中的運用

    • 佛教:描述佛像或建築尺寸。

      例:《大般涅槃經》載:"佛身長丈六,常人半之……即當八尺,約為三肘。"(以古制一肘≈5尺換算)

    • 道教:記載法器或丹爐規格。

      例:《雲笈七籤》:"丹爐高三肘,廣二肘,以應天地之數。"

  2. 中醫與人體測量

    古代醫家以"肘"為體表标志,衍生出"三肘"等複合單位,用于取穴定位:

    《黃帝内經·骨度》:"人長七尺五寸……髀樞以下至膝中長一尺九寸,膝以下至外踝長一尺六寸,合為三肘。"(注:此處為約數,非嚴格數學關系)


四、換算關系(古制參考)

不同時期"一肘"長度存在差異,常見換算如下:

時期 一肘長度 三肘長度 依據
周代 ≈ 0.5 尺 ≈ 1.5 尺 《周禮·考工記》鄭玄注
漢代 ≈ 1.1 尺 ≈ 3.3 尺 漢尺實物及《漢書·律曆志》
唐代 ≈ 1.8 尺 ≈ 5.4 尺 敦煌文獻及唐代度量衡制

換算公式:

$$ text{三肘長度} = 3 times text{(一肘基準值)} $$


五、現代認知與文化延伸

  1. 語言學角度

    "三肘"屬具身認知詞彙(embodied cognition),反映古人以身體為度量工具的文化特征,同類詞如"仞"(人高)、"步"(足距)。

  2. 文化符號意義

    在佛道文化中,"三肘"常象征"三寶"(佛、法、僧)或"三才"(天、地、人),賦予其宗教哲學内涵。


參考資料

  1. 文獻典籍
    •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點校本)
    • 《大正新修大藏經·大般涅槃經》(卷十)
    • 張君房《雲笈七籤》(涵芬樓本)
  2. 學術研究
    • 吳承洛《中國度量衡史》(商務印書館,1937)
    • 丘光明《中國古代度量衡圖集》(文物出版社,1984)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推薦通過"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ctext.org)或"中華經典古籍庫"(publish.ancientbooks.cn)檢索相關書證。)

網絡擴展解釋

根據多個權威來源的考證,“三肘”主要有以下解釋:

一、基本定義 作為古代度量單位:

  1. 主流說法:1肘=1.5尺,3肘=4.5尺(約合1.5米)。該說法見于《白虎通·聖人》對商湯的記載:“湯臂三肘,是謂柳翼”。
  2. 異說記載:部分文獻認為1肘=2尺,則3肘=6尺(約合2米)。這種差異可能源于不同朝代度量标準演變。

二、象征意義

  1. 空間概念:指相鄰兩人手肘間距約60厘米,後引申為形容親密關系或狹小空間。
  2. 聖賢特征:古代将異于常人的三肘長度視為聖人體征,如班固記載商湯擁有三肘之臂,象征其超凡特質。

三、使用場景 • 文獻注釋:常見于古籍注解,如《白虎通》《漢書》等經典解讀 • 成語應用:可比喻親密無間的關系,如“三肘之交” • 建築度量:古代工匠術語中作為簡易長度單位

注:由于古代度量衡存在時代差異,具體數值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如需更深入考證,建議參考《中國曆代度量衡考》等專著。

别人正在浏覽...

阿倚鸨妓别堡鼻塌嘴歪閉置操暢晁采春襟詞锷辭狀寸心千古大土鬥升之水哆哆和和惡垛飛橋宮鬟官書局蚝甲殲除減約雞蟲得失嗟唶積階咭溜搭剌勁武禁直客主孔熾叩别曠瀁狂飲離心離德洛川錨泊妙人奈良濆薄前往切適清觞裙網壤策人民英雄紀念碑三帛掃迹啬人上元膻中升仙身自素隊貪酒透腔退休金危迹烏糟崄阨相藉鄉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