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克翦的意思、克翦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克翦的解釋

殲滅;掃除;平定。 南朝 陳 徐陵 《移齊文》:“克翦無算,縲禽不貲,欲計軍俘,終難巧曆。”《周書·文闵明武宣諸子傳論》:“ 高祖 克翦芒刺,思弘政術。” 唐 柳宗元 《獻平淮夷表》:“今又發自天衷,克翦 淮 右。”


誅伐,消滅。 晉 左思 《魏都賦》:“三接三捷,既晝亦月,剋翦方命,吞滅咆烋。”《梁書·武帝紀上》:“謀猷禁省,指授羣帥,剋翦鲸鯢,清我王度。” 南朝 陳 徐陵 《移齊文》:“克翦無筭,縲禽不貲,欲計軍俘,終難巧曆。”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克翦”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釋:

基本含義

“克翦”由“克”和“翦”兩字組成:

詳細解釋

  1. 軍事與政治場景
    指殲滅敵人或平定叛亂。例如:

    • 南朝陳徐陵《移齊文》提到“克翦無算”,描述大規模殲滅敵軍;
    • 唐代柳宗元《獻平淮夷表》中“克翦淮右”,指平定淮西地區的叛亂。
  2. 個人層面
    比喻克服自身弱點或困境,如《周書》中“克翦芒刺”指消除隱患、整頓政術。

用法特點

古籍例證

“克翦”是一個兼具武力征服與精神克服的雙重含義的成語,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指向。

網絡擴展解釋二

《克翦》的意思

《克翦》是一個漢字詞語,有着“征服、戰勝”的意思。它是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克”和“翦”。

拆分部首和筆畫

漢字“克”的部首是“兒”,它有四個筆畫。漢字“翦”的部首是“矢”,它有十五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

《克翦》一詞來源于古代典籍《左傳·襄公四年》:“晉滅夏後,克翦其祀。”其中“克翦”表示晉國戰勝夏國并消滅其祭祀儀式。

在繁體字中,漢字“克”保持不變,而“翦”變為“劍”。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漢字“克”寫作“兌”,其形狀與“克”字略有差異。而“翦”寫作“戩”,也與現代字形稍有不同。

例句

1. 為了克翦敵人的勢力,我們必須團結一緻。

2. 這個團隊已經克翦了所有的競争對手,成為市場上的領導者。

3. 勇敢和智慧是克翦困難的利器。

組詞

克服、克制、征服、戰勝、消滅

近義詞

打敗、勝過、擊敗

反義詞

失敗、被征服、屈服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