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妇女的襦袄和首饰。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续集·支诺皋中》:“赠金帛襦幗。并不受,唯取其妻牙梳一枚,题字记之。”
“襦帼”是古代汉语中一个较为生僻的词汇,指代女性服饰及头饰,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含义
“襦帼”由“襦”和“帼”组成:
文献出处
该词最早见于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续集·支诺皋中》,记载了赠“金帛襦帼”的情节,但对方仅收下牙梳,暗示“襦帼”可能是当时女性衣饰的统称。
使用场景
古代常用于描述馈赠女性的衣物或身份象征,例如贵族妇女的装束,或作为礼仪性礼物(如婚嫁、节庆)。
如需进一步了解唐代女性服饰细节,可参考《酉阳杂俎》原文或相关历史文献。
《襦帼》是指女子的上衣和帽子的合称,通常是指古代女性身穿的服装。
《襦帼》分为两个字,其中第一个字“襦”由“衤”(衣服部首)和“需”(需部首)组成,共计14个笔画;第二个字“帼”由“巾”(巾部首)和“犬”(犬部首)组成,共计9个笔画。
《襦帼》一词的来源很古老,最早可追溯至《论语·阳货》中的一句话:“士有马者,舆人称之;有车者,车人称之;有襦者,襦人称之。”这里的“襦”指的是女子穿的衣服。在古代,女子穿襦帼被视为贞节和身份的象征。
在繁体字中,“襦”字没有太大变化,而“帼”字在繁体中变为“幗”,但仍保留了字形的基本特征。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有一定的差异。在《说文解字》中,将“襦”字的写法写为“衣爾上需”,即将“需”字以上面的一横写为两点。而“帼”字的写法则为两个“帝”(巾)字相连,下面是两个对角线的线条。
1. 她身穿一袭紫色的襦帼,整个人显得娴静而优雅。
2. 古代妇女以贞节闻名,她们的襦帼装束体现了她们的品德和身份。
襦帼(衣帽)、襦裳(衣服)、襦裙(女式长袍)
衣裳、衣物、衣着
男装、服饰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