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計行慮義”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拼音:jì xíng lǜ yì
釋義:指在謀劃和實施計策時,需預先考慮是否符合道義原則。強調行動前需權衡策略與道德的關系,體現儒家思想中“義”的重要性。
文獻來源:出自《呂氏春秋·慎行論》。
原文引用:
“君子計行慮義,小人計行其利。”
意為:君子行事前考量道義,而小人則隻關注利益。
類别 | 示例 | 含義對比 |
---|---|---|
近義詞 | 攻其不備 | 側重策略,但未強調道義層面 |
反義詞 | 獨斷專行、諱疾忌醫 | 體現忽視道德或一意孤行的行為 |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出處原文,可參考《呂氏春秋》或權威詞典(如漢典、滬江詞典)。
《計行慮義》是一個成語,意為在行動之前要深思熟慮,考慮事情的對錯和是否符合道義。
《計行慮義》的拆分部首是「言」、「行」、「心」,總共有20畫。
《計行慮義》最初出現在《易經》中的《系辭上篇》。根據《易經》的解釋,這個成語指的是在行動之前要深思熟慮,仔細權衡利弊,以确保符合正義和道德準則。
《計行慮義》的繁體字為「計行慮義」。
在古時候,「計行慮義」的寫法略有不同。例如,在《康熙字典》中,「計」字的寫法為「㕘」,「行」字的寫法為「行」,「慮」字的寫法為「異」,「義」字的寫法為「義」。
他是一個很負責任的人,在做決定時總是計行慮義。
組詞:計劃、行動、思慮、道義。
近義詞:謀慮、周密、籌謀、審慎。
反義詞:魯莽、沖動、不計後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