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遼 的一種祭奠活動。又舊時迷信,人在生前焚冥錢,作佛事,寄屬冥吏,備死後取用,亦稱寄庫。 宋 葉隆禮 《契丹國志·歲時雜記·小春》:“十月内,五京進紙造小衣甲并鎗刀器械各一萬副,十五日一時推垛,國主與押番臣寮望 本葉山 奠酒拜,用番字書狀一紙,同焚燒,奏 木葉山 神,雲寄庫。”
“寄庫”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
基本定義
指遼代的一種祭奠儀式,也泛指舊時迷信習俗。人們生前焚燒紙錢、進行佛事活動,将財物“寄存”于陰間官吏處,以備死後取用。此時焚燒的紙錢稱為“寄庫錢”。
具體形式與出處
據《契丹國志·歲時雜記·小春》記載,遼代五京會在十月制作紙制衣甲、兵器,堆積焚燒并祭拜山神,稱為“寄庫”。
對迷信的批判
有觀點指出其邏輯矛盾:若紙錢能決定來世財富,則富人将永遠富裕,與善惡報應之說相悖。更合理的解釋是,真正的“寄庫”應是通過行善積累福德,而非焚燒紙錢。
少數資料(如查字典)将其解釋為成語,表示“将貴重物品寄存在他人處保管”。但此用法未見于高權威曆史文獻,可能與現代引申或誤用有關。
建議參考來源:若需深入研究遼代習俗,可查閱《契丹國志》原文;了解民間信仰可參考漢典與搜狗百科。
《寄庫》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把東西寄存起來或存放起來。
《寄庫》的拆分部首是宀部,由宀和庫兩個部分組成。
《寄庫》共有11個筆畫。
《寄庫》是由兩個漢字組合而成的詞語。宀部意為"房子",庫意為"倉庫",因此寄庫的意思可以理解為把東西寄存在倉庫中。
《寄庫》的繁體字為「寄庫」。
在古代,寄庫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比如在《康熙字典》中,寄庫的寫法為「寄庫」。
1. 我把這些珍貴的物品寄庫在銀行。
2. 這家博物館裡寄庫了許多古代文物。
1. 存寄:存放和寄存。
2. 寄存:寄放、存放。
1. 存儲:保存、儲存。
2. 寄放:存放、寄存。
取出:拿出、領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