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進入聖人品德修養的境域。《禮記·中庸》:“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 鄭玄 注:“入德,入聖人之德。”
“入德”是一個源自儒家經典的概念,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源自《禮記·中庸》:“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 鄭玄注:“入德,入聖人之德”,指通過修身養性達到聖人的品德境界。核心在于通過“知遠之近”等辯證認知方式,實現道德升華。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補充了該詞的擴展用法,形容“接受并融入外國文化”,但這種解釋未見于傳統文獻,可能是基于“德”字的引申聯想,需注意語境區分。
若需深入研究,可參考:
注:不同網頁對“入德”的解釋存在傳統義與現代引申義的差異,建議優先參考《十三經注疏》等經典注本獲取權威釋義。
《入德》這個詞是指一個人加入或轉變為信仰*********的行為或狀态。在*********中,“德”代表信仰、信念和道德規範,故“入德”即加入或歸屬于*********信仰。
《入德》這個詞的部首是“入”,拼音為“rù”,意為進入。它的總筆畫數是2。
《入德》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傳教士在近代傳教活動中所創造。當時,*********傳教士需要用中文來表達“conversion to Christianity”的概念,于是将“入德”作為翻譯使用。
《入德》這個詞的繁體形式是“入德”。
在古時候,漢字寫法可能與現代略有不同。關于《入德》這個詞的古時候寫法,我們可以參考《康熙字典》中的記載。據《康熙字典》記載,入德”這個詞的古寫形式為“入得”,表示通過信仰來 獲得(得到)救恩。
以下是一些使用《入德》這個詞的例句:
以下是與《入德》相關的一些詞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