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凝笳的意思、凝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凝笳的解釋

徐緩幽咽的笳聲。《文選·謝朓<鼓吹曲>》:“凝笳翼高蓋,疊鼓送華輈。” 李善 注:“徐引聲謂之凝。” 張銑 注:“凝笳,其聲凝咽也。” 唐 溫庭筠 《雉場歌》:“麥隴桑陰小山晚,六虯歸去凝笳遠。” 宋 梅堯臣 《贈仆射侍中劉相公挽詞》之一:“歸椁關山遠,凝笳道路悲。”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凝笳”是古代詩文中的詞彙,指徐緩幽咽的笳聲,常用于營造深沉、悲涼的情感氛圍。以下為具體解析:

  1. 基本釋義
    “凝笳”由“凝”和“笳”組成:

    • 凝:形容聲音緩慢、滞留,如李善注《文選》提到“徐引聲謂之凝”,張銑進一步解釋為“其聲凝咽”,即聲音低沉哽咽。
    • 笳:古代吹奏樂器,類似笛或箫,多用于邊塞或送别場景,音色蒼涼。
  2. 文學引用與意境

    • 南朝謝朓《鼓吹曲》中“凝笳翼高蓋,疊鼓送華輈”一句,以凝笳與鼓聲結合,描繪儀仗肅穆的場景。
    • 唐代溫庭筠《雉場歌》用“六虯歸去凝笳遠”表現離别後的空寂;宋代梅堯臣在挽詞中借“凝笳道路悲”渲染哀傷氛圍。
  3. 情感與文化内涵
    該詞多用于表達悲戚、肅穆之情,常見于送别、懷古或悼亡題材,與邊塞、宮廷等場景關聯,體現古代文人對聲音與情感關系的細膩捕捉。

由于目前可考資料有限,以上解析主要基于古代詩文注釋及用例。如需更深入考證,建議查閱《文選》《全唐詩》等古籍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凝笳

凝笳(níng jiā)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凝和笳。

凝(níng)是由冫(bīng)部和半包圍部組成,是偏旁部首,表示液體凝固成固體的狀态。凝的拆分部首是冫,拼音是bīng。

凝的筆畫數為5畫,讀音是níng。在繁體字中,凝的寫法是凝。

笳(jiā)是由竹字頭部和音符部組成,表示一種古代的吹管樂器。笳的拆分部首是竹,拼音是zhú。

笳的筆畫數為9畫,讀音是jiā。在繁體字中,笳的寫法是笳。

來源

凝笳一詞來源于唐代杜牧的《秋夜将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二首》其中的一句:“凝笳聲裡月如霜”,意為月光下凝結出的笳聲。該詞形容笳聲悠揚動人,使人感到神往。

繁體與古時候漢字寫法

凝的繁體字寫作凝,笳的繁體字寫作笳。而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可能會存在一些變體,但總體來說,凝笳的字形并沒有太大的變化。

例句

1. 夜晚的寂靜中,凝笳聲遠遠傳來。

2. 落日餘晖下,凝笳聲如絲如織、清幽動聽。

組詞

凝心、凝視、笳箫、笳書、笳音等。

近義詞

凝固、凝重、哀笳等。

反義詞

流動、輕松、歡樂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