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風不鳴條的意思、風不鳴條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風不鳴條的解釋

和風輕拂,樹枝不發出聲響。古人認為是賢者在位,天下大治時出現的一種自然景象。 漢 桓寬 《鹽鐵論·水旱》:“ 周公 載紀而天下太平,國無夭傷,歲無荒年。當此之時,雨不破塊,風不鳴條。” 漢 王充 《論衡·是應》:“儒者論太平瑞應,皆言氣物卓異……關梁不閉,道無虜掠,風不鳴條,雨不破塊,五日一風,十日一雨。”後因以“風不鳴條”比喻社會安定,世事太平。 晉 張華 《博物志》卷八:“ 文王 以 太公 為 灌壇 令,朞年,風不鳴條。” 清 百一居士 《壺天錄》卷上:“天道茫茫,豈常人所能測哉!休嘉之世,風不鳴條,吾不禁拭目望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風不鳴條是漢語成語,字面指和風輕拂樹枝不發出聲響,比喻社會安定、政治清明。以下從詞義、出處及用法詳解:

  1. 基本詞義

    「風」指自然氣流,「鳴」意為聲響,「條」即樹枝。全詞描寫微風輕柔,連枝條都未因風力晃動出聲,形容天氣平和。引申為社會環境安寧,無動盪紛擾,如《漢語大詞典》釋義:「喻指太平盛世」。

  2. 文獻出處

    該成語最早見於西漢桓寬《鹽鐵論·水旱》:「周公載紀而天下太平……風不鳴條,雨不破塊。」原文以自然現象的溫和,暗喻周朝初年政通人社會狀態。此用法在後世詩文中常見,如唐代駱賓王《絰姪評事慶陵詩序》亦用「風不鳴條」讚頌治世。

  3. 權威辭典解釋

    《辭海》(第七版)收錄該詞條,註明其雙重語境:既可直接描寫春日和風景象,亦多用於政治隱喻,強調「統治者施行德政,百姓安居」的社會理想。

網絡擴展解釋

以下是「風不鳴條」的詳細解釋:

  1. 基本詞義
    指和風輕拂樹枝,枝條不發出聲響。字面含義形容自然環境的平和寧靜。

  2. 出處與典故
    源自西漢桓寬《鹽鐵論·水旱》與漢代王充《論衡·是應》。原文以「雨不破塊,風不鳴條」描繪周公治下的太平盛世,強調自然與社會的和諧狀態。

  3. 比喻意義
    引申為社會安定、政治清明的象徵。古人認為此景象是賢者當政、天下大治的體現。

  4. 用法與結構

    • 語法:主謂式成語,偏正式結構,多作定語或補語。
    • 感情色彩:中性,常用於描述理想中的社會狀態。
  5. 相關延伸
    常與「雨不破塊」並用,進一步強化太平盛世的意象,例如:「五日一風,十日一雨,風不鳴條,雨不破塊」。

此成語多見於古籍,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屬於生僻成語,但生動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政治理想。

别人正在浏覽...

卬首信眉白足和尚壁裡安柱屏營車座純一稻實電父典主調防迪古斷念惰弛掇子耳套粉閣父慈子孝格格不吐功謀過與鼓響洪鑪驩浃交際花解煩機谲疾瘼警車急灘孔雀扇鍊鉗子蠡渎麗康陸輸麻列糜費冥升木稷鮎魚緣竹竿派活,派活兒盤盤國嫖宿慶赉區宇人造扇子仙生榮沒哀生态平衡收靥嗣宗縮酌碳素鋼汀濆捅馬蜂窩兔罟蜼螭微疾五宗鰕米顯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