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温顺柔和。《诗·大雅·崧高》:“ 申伯 之德,柔惠且直。” 唐 柳宗元 《为王户部荐李谅表》:“﹝ 李谅 ﹞清明直方,柔惠端信。” 唐 陆贽 《册蜀王妃文》:“生禀柔惠,习知礼节。” 明 唐顺之 《贺氏孙杨二妻墓志铭》:“而二孺人者又皆柔惠婉娩,克媲厥美。”
(2).施仁爱;仁爱。《国语·晋语七》:“﹝ 午 ﹞其冠也,柔惠小物,而镇定大事。” 韦昭 注:“柔,仁也。惠,爱也。”《尚书大传》卷三:“和外怨,抚四方,行柔惠,止刚强。”
"柔惠"是汉语中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字义溯源与文献用例两方面解析。
一、字义溯源 "柔"在《说文解字》中释为"木曲直也",本指木质柔软可塑,后引申为温和、温顺之义。《汉语大词典》载其可表示"温和而不强烈"的性格特征。"惠"在《尔雅·释诂》中训为"爱也",甲骨文字形像手持穗施予,本义指仁爱恩惠,《现代汉语词典》强调其包含"仁慈宽厚"的品性。二字组合形成"柔而能惠"的互文关系。
二、文献用例 该词最早见于《诗经·大雅·崧高》:"申伯之德,柔惠且直",郑玄笺注称"柔和而能施惠于民"。《汉书·元帝纪》载诏书"柔惠之德"特指统治者怀柔安抚的治国方略。唐宋以降渐用于形容女性美德,如白居易《长恨歌》"温泉水滑洗凝脂"句,虽未直用"柔惠",但描绘的杨贵妃形象正合此特质。
三、现代释义 综合《辞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工具书,该词包含三重语义:①性格温和仁慈;②待人接物宽厚体恤;③政治领域特指怀柔政策。在当代语境中,多用于文学创作与德行评价,如"这位护士以柔惠之心抚慰病患"的表述。
主要参考来源:《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诗经郑笺》(中华书局校注本)、《辞源》(第三版修订本)。
“柔惠”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温顺柔和
指性格或气质温和柔顺。例如《诗经·大雅·崧高》中提到:“申伯之德,柔惠且直”,此处“柔惠”形容申伯温和仁厚的品德。唐代柳宗元在《为王户部荐李谅表》中也用“柔惠端信”描述李谅的品性,强调其柔和与正直兼具。
施仁爱;仁爱
侧重于对他人的宽厚与善意,如《国语·晋语七》中评价某人“柔惠小物,而镇定大事”,即指其既能以仁爱对待小事,又能稳重处理大事。
若作为名字,“柔”象征柔和、温顺,“惠”则代表仁爱、贤惠,组合后寓意性格兼具温柔与仁德,常寄托父母对子女品行端正、宽厚待人的期望。
总结来看,“柔惠”既是一种品德修养的体现,也可作为承载美好祝愿的命名选择。
挨肩擦膀安办袄子白鹞子不惮烦粗布粗荦寸马豆人带胯灯台不照自睇盼帝胤对语恶弱阨塞風波亭風陵堆刚柔相济海螺手和鹄闳侈不经后日谎皮匠皇曾祖蕙折兰摧胡梨解谢金刚眼睛金鷄石进劝金吾将军抗音愣沉莲步领承漏鼓宓汩敏隽盘戏纰蠹仆从军青簟全牲桑户设重事智双伴儿鼠胶输精管丝柳素望铁叶车听觉庭氏彤精吴殿险工香乾纤小希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