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桂的意思、肉桂的詳細解釋
肉桂的解釋
[cassia] 常綠喬木,葉呈橢圓形,開小白花,樹皮可藥用,即桂皮。葉、枝、樹皮可加工制成桂油
詳細解釋
常綠喬木。葉子呈長橢圓形,有三條葉脈。夏天開白色小花。樹皮叫桂皮,含揮發油,極香,可入藥。性大熱,味甘辛,能溫腎補火,祛寒止痛。嫩枝叫桂枝,亦入藥。葉、枝和樹皮磨碎後,可制桂油。也稱桂。參閱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木一·桂》。
詞語分解
- 肉的解釋 肉 ò 人或動物體内紅色、柔軟的組織:肉體。肉類。肉食。肌肉。肉票(被盜匪擄去的人,盜匪借以向他的家屬勒索錢財)。肉身(佛教指肉體)。 果實中*********的部分:桂圓肉。冬瓜肉厚。 果實不脆,不酥:肉瓤西瓜
- 桂的解釋 桂 ì 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别稱:桂劇。桂系軍閥。 〔桂花〕常綠小喬木或灌木,葉橢圓形,開白色或暗黃色小花,有特殊的香氣,供觀賞,亦可做香料,通稱“木犀”;簡稱“桂”,如“金桂”,“桂子飄香”、“桂輪
網絡擴展解釋
肉桂是樟科植物肉桂(學名:Cinnamomum cassia)的幹燥樹皮,既是中藥材又是常見香料。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基本介紹
- 植物學特征:常綠喬木,樹高可達10-15米,樹皮灰褐色,幼枝略四棱形,葉互生呈長橢圓形,離基三出脈明顯,花小呈白色,果實為紫黑色橢圓形()。
- 别名:玉桂、牡桂、桂皮等,因加工方式不同分為官桂、企邊桂、闆桂等()。
二、藥用價值
- 性味歸經:味辛、甘,性大熱,歸腎、脾、心、肝經()。
- 功效:
- 補火助陽:改善腎陽虛引起的腰膝冷痛、陽痿宮冷;
- 散寒止痛:緩解虛寒腹痛、寒疝及痛經;
- 溫通經脈:治療血瘀經閉、四肢冰冷;
- 引火歸元:調理虛陽上浮導緻的眩暈目赤()。
- 藥理作用:含桂皮醛等成分,具有鎮靜、抗菌、促進血液循環等效果()。
三、應用領域
- 藥用:樹皮入藥,桂枝、桂葉、桂丁等部位也可用于不同方劑()。
- 食用/工業:枝、葉、果實可提取桂油,用于香料、化妝品及食品調味()。
四、分布與采收
- 産地:主産于中國廣東、廣西、雲南等地,東南亞國家亦有分布()。
- 加工:秋季剝取樹皮,陰幹後根據厚度和品質分級,優質者香氣濃郁,斷面呈紅棕色油潤狀()。
五、注意事項
陰虛火旺、孕婦及出血性疾病患者慎用。日常作為香料使用時需控制用量,避免過量引發燥熱。
如需更完整的植物學描述或方劑參考,可查閱《本草綱目》或相關藥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肉桂
肉桂是一個常見的中文詞彙,指的是一種常用的香料,又稱為“桂皮”。肉桂主要由桂皮樹的幹皮制成,具有辛辣香甜的氣味和獨特的風味。
拆分部首和筆畫
肉桂的拆分部首為“肉”和“木”,其中“肉”為四畫,表示物體的一部分;“木”為四畫,表示樹木。整個詞彙共有八個筆畫。
來源
肉桂一詞最早起源于中國,記錄于《說文解字》,意為桂皮樹(Cinnamomum cassia)。肉桂在古代中國具有重要的藥用和烹饪價值,并且被廣泛使用。
繁體
肉桂在繁體中文中的寫法為「肉桂」。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肉桂的寫法可能有一些變化。根據古代記載,肉桂的古時寫法為「⿱木圭」。
例句
1. 香噴噴的肉桂粉增添了蛋糕的美味。
2. 他在冬天喝一杯加有肉桂的熱巧克力,暖和了全身。
組詞
肉桂的一些組詞有:肉桂糖、肉桂酒、肉桂蜜等。
近義詞
肉桂的近義詞有桂皮。
反義詞
肉桂的反義詞是其它種類的香料或調味品。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