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 到什麼地方就隨從那裡的風俗習慣。因以“隨鄉入鄉”比喻適應新的環境
天涯節物遮愁眼,且複隨鄉便入鄉。——宋· 範成大《秋雨快晴靜勝堂席上》
猶言到一個地方就按當地風俗習慣行事。語本《莊子·山木》:“入其俗,從其令。” 成玄英 疏:“夫達者同塵入俗,俗有禁令,從而行之。”《西遊記》第三十回:“ 八戒 道:‘我雖食腸大,卻也隨鄉入鄉是。’”《紅樓夢》第四一回:“俗語説:‘隨鄉入鄉’,到了你這裡,自然把這金珠玉寳一概貶為俗器了。”亦作“ 隨鄉入俗 ”。 明 湯顯祖 《邯鄲記·望幸》:“則怕珍羞不齊,老皇帝也隻得隨鄉入俗了。”
“隨鄉入鄉”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suí xiāng rù xiāng,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如下:
指到一個地方後,遵循當地的風俗習慣生活,并主動適應新環境。強調靈活性和包容性,比喻無論身處何地都能融入其中。
成語不僅強調行為上的適應,更包含心态的開放與包容,體現了中華文化中“和而不同”的哲學思想。其英文對應表述為“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用例或不同語境分析,可參考《莊子》《紅樓夢》等文獻,或查閱權威詞典。
《隨鄉入鄉》是一個成語,意為到了一個新的地方,要按照當地的風俗習慣來生活。這個成語在現代社會中常用于描述一個人到一個陌生的地方,能夠適應當地的生活方式和規矩。
《隨鄉入鄉》由“阝”、“車”、“兒”、“一”、“彳”、“一”、“乂”、“彳”、“一”共9個部首組成。拆分後的筆畫數為18畫。
《隨鄉入鄉》最早出現在《世說新語》一書中,作者劉義慶。成語的出處記載了一個故事,講述了當時有人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看到當地的人都戴着帽子,便隨大溜的風俗也戴上了帽子。這個故事成了《隨鄉入鄉》這個成語的來源。
《隨鄉入鄉》的繁體字為《隨鄉入鄉》。
在古代的書法中,隨鄉入鄉這個成語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變化。不過,隨鄉入鄉的古代漢字寫法和現代漢字相似,隻是書寫的形态略有不同。
1. 到了一個新的國家,我們必須隨鄉入鄉,尊重當地的習俗和文化。
2. 他很快就能隨鄉入鄉,適應這個陌生的城市生活。
隨鄉、入鄉
入境隨俗、順應當地風俗
不拘小節、刻闆習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