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凄清的磬聲。 唐 劉長卿 《秋日登吳公台上寺遠眺寺即陳将吳明徹戰場》詩:“夕陽依舊壘,寒磬滿空林。” 唐 楊巨源 《題清涼寺》詩:“一聲寒磬空心曉,花雨知從第幾天。” 唐 許渾 《送吳夢道人先歸甘露寺》詩:“夜燈江北見,寒磬水西聞。”
“寒磬”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及文學應用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寒磬(拼音:hán qìng)指凄清的磬聲。磬是古代石制或玉制的打擊樂器,聲音清越悠遠,常與寺廟、山林等場景關聯。而“寒”在此處并非指溫度,而是通過通感手法,形容磬聲的冷寂、蕭瑟之感。
該詞多見于唐詩,常通過環境描寫烘托孤寂、蒼涼的意境:
“寒磬”屬于詩化語言,多用于描繪自然與人文交融的靜谧場景,如山林、古寺、黃昏等,通過聽覺意象傳遞情感,具有古典詩詞的典型審美特征。
“寒磬”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寒冷的風吹過引發的寒顫聲。詞語“寒磬”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分别是“宀”和“石”,其中,“宀”是指寶蓋頭部分,表示與房屋或屋頂相關;而“石”則是指石頭、岩石等物質。
“寒磬”一詞源自于古代的音樂器樂。磬是一種由石頭制成的打擊樂器,形狀類似碗狀,底部有一小凸起。在古代,人們用木槌敲擊磬的邊緣,發出清脆的音響。
在繁體字中,“寒磬”這個詞的寫法和簡體字是相同的,都是“寒磬”。
古時候“寒磬”的漢字寫法略有不同,石頭的字形更加方正,上面有兩個點表示石頭的質感,而下面小凸起的部分有三個小點,表示磬的聲音。
古代漢字形體變遷很多,所以現代漢字的寫法與古代寫法不盡相同。
1. 冬天來臨,寒磬聲環繞在山谷裡。
2. 北風呼嘯,帶來了陣陣寒磬之聲。
3. 黑夜中,隻能聽見遠處傳來的寒磬聲,讓人感到凄涼。
1. 寒風:指寒冷的風。
2. 磬石:指用來制作磬的石頭。
3. 鳴磬:指敲擊磬發出聲音。
1. 近義詞:冬風、寒風、冷風。
2. 反義詞:溫暖、舒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