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報更漏的鼓。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穀水》:“城上西面列觀,五十步一睥睨,屋臺置一鐘,以和漏鼓。” 唐 杜甫 《奉送嚴公入朝十韻》:“漏鼓還思晝,宮鶯罷囀春。” 清 顧列星 《少年遊·秋夜》詞:“銀河天外望頻賒,漏鼓正三撾。”
漏鼓是古代計時與報更制度中的組合器具,包含“漏刻”和“更鼓”兩部分。《漢語大詞典》指出,“漏”即漏刻,通過水滴計量時間;“鼓”為報更所用,兩者結合形成完整的夜間報時系統。其功能在《元史·天文志》中有明确記載:“夜則用更籌、漏鼓,以定晨昏之節”,說明漏鼓通過擊鼓次數對應更點,實現時間傳遞。
在應用場景方面,唐代李肇《唐國史補》描述城防系統時提到“城門擊漏鼓,坊市閉戶”,印證漏鼓兼具時間管理與治安管控的雙重作用。宋代沈括《夢溪筆談》進一步解析其運作原理:“漏水下注,鼓槌自落”,揭示了水力驅動的自動化報更機制。
文學意象中,杜甫《和賈舍人早朝》用“五夜漏聲催曉箭”暗喻漏鼓聲催動時辰流轉,反映古人“以聲計時”的特殊文化認知。這一意象在《全唐詩》收錄的宮怨題材作品中,常作為深宮寂寥的時間象征出現。
“漏鼓”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lòu gǔ,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兩方面解釋:
漏鼓主要指古代用于報時的鼓,與“漏壺”(計時工具)配合使用,通過鼓聲傳遞更次信息。例如《新唐書》記載:“凡夜漏盡,擊漏鼓而開;夜漏上水一刻,擊漏鼓而閉”,說明其用于城門啟閉的報時功能。杜甫詩句“漏鼓還思晝,宮鶯罷囀春” 也印證了這一用途。
部分資料(如)提到“漏鼓”作為成語,比喻“事物不完整”,但此解釋未見于權威文獻或高頻用例,可能為誤傳或引申義,需謹慎使用。
漏鼓的核心含義是古代報時工具,需結合曆史文獻和詩句理解。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水經注》《新唐書》等古籍。
拜疏班鏡暴威璧連鬓面筆誤財禮蠶麥碜磕磕蟲媒花充盛訂婚杜嘿覩事而夫方闆放足凡徒寒氈黃齑白飯講處僵勁剪迳踐土食毛家訓禁春金蘂謹實盡物勁勇積休昆味浪客朗爽略有連标涼亭曆法六月飛霜冥寂母服破拍撲摸清佳囷庾柔露三青鳥散攤子攝弓生死相依神谟遠算駛馳事序太清特賜統轄通訊録五英相懸銷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