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戎装的意思、戎装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戎装的解释

[martial attire] 军装

详细解释

军装;着军装。《魏书·杨大眼传》:“至於攻陈游猎之际, 大眼 令妻 潘 戎装,或齐鑣战场,或并驱林壑。” 唐 杜荀鹤 《献池州牧》诗:“江路静来通客货,郡城安后絶戎装。”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见一人戎装坐盘石上。” 碧野 《长江奔流》一:“他房间的墙上挂着作家 ********* 的戎装照片。”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戎装在汉语中特指军人穿戴的作战服装,包含武器、甲胄及配套军服,具有鲜明的军事属性和文化内涵。以下是权威解析:


一、词源释义

  1.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戎装”本义为“军旅之装”,其中“戎”源自古代兵器“戎”的象形(甲骨文作“十”形兵器),后引申为军事、军队;“装”指衣着装备。该词最早见于《后汉书》,指将士出征时的全副武装。

    来源: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12年,第7卷,第1083页。

  2.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定义为“军人的装束”,强调其现代语境下的军人身份标识功能,如“一身戎装”形容军人威严形象。

    来源: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1102页。


二、文化内涵

  1. 象征意义

    古代“戎装”包含铠甲、头盔(胄)、兵器等,如《礼记·曲礼》载“介胄则有不可犯之色”,体现军人威严。唐代杜甫《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即描绘行军戎装场景。

    来源: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2008年,第128页;《杜诗详注》,中华书局,2015年,第263页。

  2. 礼仪与身份

    周代起,戎装与祭祀、朝服并列国家礼仪服饰体系。《周礼·春官》规定“司服掌王之吉凶衣服……凡兵事,韦弁服”,韦弁服即为皮质戎装。

    来源:上海古籍出版社《周礼译注》,2004年,第201页。


三、现代应用

当代“戎装”多指军服、徽章、军衔等标志性装束,常见于“身着戎装”“褪去戎装”等表述,既指实际军装,亦隐喻军人职责。

例证:

“褪下戎装,不改军人本色。”(《人民日报》2023年退役军人报道)

来源:《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2年,第1120页。


权威参考:释义综合《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辞海》等工具书,结合古代文献及现代语用实例,确保考据严谨性。

网络扩展解释

“戎装”是汉语中表示军装的常用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解释:

  1. 基本定义
    “戎装”指军装或军人所穿的战斗服装,拼音为róng zhuāng,英文对应“martial attire”。词性为名词,既可指具体的军服,也可表示“穿着军装”的状态。

  2. 词源与历史用法

    • 该词最早见于《魏书·杨大眼传》,描述将军杨大眼之妻潘氏身着戎装参与战事的情景。
    • 唐代诗词中频繁出现,如杜荀鹤《献池州牧》的“郡城安后绝戎装”,刘禹锡《送令狐相公自仆射出镇南梁》的“戎装出帝京”,均以“戎装”代指军旅装束或军人形象。
  3. 文学与历史引用

    • 清代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中描写“一人戎装坐盘石上”,展现军装的威严感。
    • 《三国演义》第十九回提到“收拾戎装”,进一步印证其作为军装的通用性。
  4. 现代应用与例句

    • 现代语境中,“戎装”既用于描述军人形象(如“一身戎装”),也可比喻刚毅气质(如“脱去戎装本色不改”)。
    • 衍生用法如“圣诞老人穿着戎装”,借其威严感增强节日氛围。
  5. 相关词汇
    “戎服”为近义词,但更侧重古代武士服装(如铠甲),而“戎装”涵盖古今军装。

该词贯穿古今,既保留历史文献中的军事色彩,也在现代语言中扩展出象征意义,常用于文学、日常表达中突显军人英姿或刚毅特质。

别人正在浏览...

抱儿当户奔牛坝边外猜解剗草除根车轿赤脚筹笔单阏担纆兜铃风期棼轮袱驼抚巡改订盖子革去光明诡狭红头阿三骅駵溷溷蹇策解黏去缚经一失,长一智锦篇绣帙龛乱宽德愧勖朗奥离阔灵寺林岫螺髻门孙年轮弃背忍可散赐神祇社友十二巫峰女收缚竖豹尾水果水秀才肃呈太平车堂密天方夜谭维梢吻莽迕物闲贰响和小材小知邪謣歙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