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践踏碾轧。輮,通“ 蹂 ”。《晋书·孙楚传》:“自以控弦十万,奔走之力,信能右折 燕 齐 ,左震 扶桑 ,輮轢沙漠,南面称王。”
輮轹(拼音:róu lì)是古汉语中的复合词,现罕用于现代汉语,其含义需从构字本源及古籍用例综合考释:
輮(róu)
来源:《说文解字注》;《汉书》颜师古注。
轹(lì)
来源:《说文解字》;《史记索隐》。
輮轹为同义复合词,强调车轮反复碾压的动作,引申为:
例:《淮南子·说山训》:“輮轹无趾之蹊。”(碾压无人行走的小路)
来源:《淮南子》。
例:清人章学诚《文史通义》抨击文坛弊病:“后生輮轹前贤,妄讥得失。”
来源:《文史通义》。
释“輮轹”为“车轮碾压;引申为欺凌”。
来源:《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94)第10卷,页831。
注:“輮轹,践踏摧残。”
来源:《辞源》(商务印书馆,2015)页1296。
“诸侯輮轹争地,伏尸百万。”
解读:描绘战车纵横践踏、争夺土地的惨烈场景。
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
“车轮輮轹,固势然也。”
解读:以车轮碾压比喻严刑峻法的必然性。
来源:王利器《盐铁论校注》。
輮轹的核心含义为车轮碾压,物理上指车辆践踏,抽象层面引申为暴力摧残或权势欺凌。其释义根植于古代车马文化,多见于秦汉典籍,现代汉语中已被“碾压”“践踏”“倾轧”等词替代。理解需结合古代交通与社会形态背景。
“輮轹”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其含义需要结合字形和语境分析:
单字解析
组合含义推测
二字连用可能有两种解释:
使用建议
建议提供更多语境,或确认是否为“蹂躏”“凌轹”等常见词的误写。
棒子骨头北朔匾式鄙争跛蹶不测采任蚕丛路禅心脆骨贷卖弹禁导呵道质雕杇堆垜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儿童走卒槁项没齿公恕光波冠士洪祀黄沙狱接待员疾忌靖康之变空白点口袋战术揽头雷辕楞人梁渠丽格临儿国銮音煤黑子腼貌磨螘湓涌凭中箝口结舌切至罄家清简青滂琼芝啓衅弃远三山客沈恸视而不见诗鸩惋恻为民父母微明偎亵问舍求田享先谐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