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瞻前顧後 ”。看看前再看看後。有時形容顧慮過多,猶豫不決。 清 梁章鉅 《歸田瑣記·七十緻仕》:“死期将至,尚留金紫之班,而必至日暮途遠,夜行不休,前瞻後顧,無所栖歸,不亦太可憐乎!” 楊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二九章:“鬥争下去!不要前瞻後顧!”
“前瞻後顧”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該成語出自清代梁章钜的《歸田瑣記·七十緻仕》,原文描述官員年老時仍貪戀職位,進退兩難的狀态:“死期将至,尚留金紫之班……前瞻後顧,無所栖歸。”。
該成語與“瞻前顧後”同義,但更強調前後兼顧的動作性。使用時需注意其情感色彩,避免在褒義語境下誤用。
《前瞻後顧》是一個成語,通常用來形容一個人或團體在做決策或行動時,在考慮未來發展的同時,還要關注過去的經驗和教訓。這個詞意味着在前進的過程中,應該習慣性地思考過去的經驗,以便更好地面對未來的挑戰。
《前瞻後顧》這個詞可以拆分為以下部首和筆畫:
前(刀) - 部首:刀,總筆畫:2
瞻(目) - 部首:目,總筆畫:13
後(刀) - 部首:刀,總筆畫:2
顧(頁) - 部首:頁,總筆畫:9
《前瞻後顧》最早出現在《論語·述而》中,由孔子所講述。這個成語在後來的發展中逐漸被廣泛運用。
在繁體字中,“前”、“瞻”、“後”、“顧”分别為“前”、“瞻”、“後”、“顧”。
在古代的漢字中,早期的寫法與現代略有差異。其中,“前”字的古代寫法為“賢”字的變體,但同時也有其他不同的寫法;“瞻”字的古代寫法有兩種,一種為“覘”,另一種為“覘”和“”并列的形式;“後”字的古代寫法有多種變體,比如“豪”、“後”等;“顧”字的古代寫法有兩個,分别為“顧”和“聒”。
他在制定公司戰略時,兼顧了過去的經驗和未來的發展,做得非常前瞻後顧。
組詞:前瞻、後顧、前進、後退
近義詞:回顧、遠瞻
反義詞:盲目、顧後瞻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