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正業。《管子·問》:“鄉子弟力田為人率者幾何人?國子弟之無上事,衣食不節,率子弟不田弋獵者幾何人?”
(2).指君事,國事。 漢 劉安 《上書谏伐南越》:“ 越 人名為藩臣,貢酎之奉,不輸大内,一卒之用,不給上事。”
(1).向朝廷上書言事。《後漢書·隗嚣傳》:“ 嚣 賓客、掾史多文學生,每所上事,當世士大夫皆諷誦之。”
(2).指所上的奏章。《三國志·吳志·吳主傳》:“今省上事,款誠深至,心用慨然,悽愴動容。”
(3).接任;就職。《資治通鑒·後漢高祖天福十二年》:“壬午, 延壽 下令,以來月朔日於待賢館上事,受文武官賀。”《續資治通鑒·宋仁宗至和二年》:“甲子,詔:‘凡宰相召自外者,令百官班迎之;自内拜者,聽行上事儀。’”
(4).處理公務。 唐 李肇 《唐國史補》卷下:“中書門下官并於西省上事,以便禮儀。” 宋 王谠 《唐語林·補遺三》:“太常卿 封敖 於私第上事,禦史彈奏,左遷國子祭酒。故事太常卿上日庭設九部樂,盡一時之盛。 敖 欲便於觀閲,遂就私第視事。”
“上事”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正業
指正當的職業或本分事務。例如《管子·問》中提到:“國子弟之無上事,衣食不節”,強調不務正業的問題。
君事、國事
指與國家或君主相關的事務。如漢代劉安在《上書谏伐南越》中寫道:“一卒之用,不給上事”,說明軍事資源不足以應對國家事務。
向朝廷上書言事
指向君主或朝廷呈遞奏章、陳述意見。例如《後漢書·隗嚣傳》記載隗嚣的賓客常撰寫奏章,被士大夫傳誦。
所上的奏章
特指已呈遞的文書。《三國志·吳主傳》提到“省上事”即指審閱奏章。
接任或就職
如《資治通鑒》中記載官員“來月朔日于待賢館上事”,即指正式到任。
處理公務
泛指官員日常政務管理,屬于引申用法。
以上内容綜合了古代文獻釋義及現代用法解析,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完整出處,可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來源。
《上事》是一個成語,意思是進行談論、讨論某個具體的事情或事例。
《上事》的拆分部首是“一”和“曰”,其中“一”是左邊的部首。
根據《康熙字典》,《上事》共有12筆。
《上事》最早出現在《孟子·滕文公上》一篇中。原文為:“我聞之,昔者滕文公之聘于宗周,虞公問于孔子曰:‘吾其聘乎?’對曰:‘盍以刑德?’虞又問曰:‘何謂也?’孔子曰:‘君人者無敢不上事,好而能人者學焉,不好而無能者弗損焉。’”
《上事》在繁體字中書寫為「上事」。
根據《康熙字典》所載,古時候《上事》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具體為「上事」在上部有一個額外的點偏旁,意味着此字較為複雜。
1. 他們準備召開一次會議,以便能夠更好地上事。
2. 我們今天晚上一起出去吃飯,順便上個事。
組詞方面,與《上事》相關的詞彙有:上班、上學、上車、上台等。
近義詞包括:談論、讨論、議事等,它們都指的是人們對于某個事情進行詳細的交流和分析。
反義詞包括:躲避、忽視、回避等,它們與《上事》相對,指的是對于某個事情故意回避或不予理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