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天天一月月地銷熔、減損。 唐 韓愈 《石鼓歌》:“日銷月鑠就埋沒,六年西顧空吟哦。” 清 王夫之 《讀通鑒論·陳宣帝三》:“無財無以養兵,無人無以守國,坐困而待其吞吸,日銷月鑠,而無如之何,自亡而已矣。”
日銷月铄(拼音:rì xiāo yuè shuò)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指事物隨着時間推移逐漸銷熔、減損,常比喻光陰流逝或事物在歲月中逐漸消逝。其中“銷”和“铄”均有熔化、消耗之意,組合後強化了時間對事物的侵蝕作用。
出處與典故
該成語源自唐代韓愈的《石鼓歌》:“日銷月铄就埋沒,六年西顧空吟哦。”詩句通過描述石鼓因歲月侵蝕而逐漸湮沒,表達了對文物消逝的感慨。清代王夫之在《讀通鑒論·陳宣帝》中也引用此詞,形容國力隨時間衰退的狀态。
用法特點
結構解析
成語為聯合式結構,由“日銷”與“月铄”并列組成,通過“日”“月”的遞進關系,突出時間累積的效果,類似成語有“日積月累”(但情感色彩不同)。
延伸意義
除字面含義外,還隱含對消逝事物的惋惜或對光陰易逝的警示,如韓愈借石鼓的埋沒抒懷,王夫之以此喻指國家衰亡的必然性。
該成語兼具描述性與抒情性,適合表達時間流逝帶來的漸進性變化及深層感慨。
《日銷月铄》這個詞來自于中國古代的一部文學作品,《兒女英雄傳》。它形容了一個人在生活中極度困苦,遭受了巨大的痛苦和挫折。這個詞的意思可以解讀為“太陽照耀的日子虧損,如同月亮告終一樣。”
《日銷月铄》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日”、“月”和“金”,它們分别代表太陽、月亮和金屬。其中,“日”部首有4個筆畫,“月”部首有4個筆畫,“金”部首有8個筆畫。整個詞的總筆畫數為16。
《日銷月铄》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明代文學作品《兒女英雄傳》中,由明代作家張問陶所著。這個詞在繁體中的寫法為「曰銷月爍」。
在古時候,漢字的形态和現在有所不同。《日銷月铄》這個詞的古時候寫法為“⿰日咮 月石”。
1. 他一生辛苦勞作,卻最終隻是一種日銷月铄的結果。
2. 她的夢想遭遇了巨大的挫折,一切變成了日銷月铄。
日落西山、月白風清、金铄玉琢。
消沉失落、一蹶不振、覆水難收。
日新月盛、一帆風順、高歌猛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