黩慢的意思、黩慢的詳細解釋
黩慢的解釋
輕慢,亵渎不敬。 清 曾國藩 《祭韓公祠文》:“而謂僅妥侑於一署之内,丈室之中,如古所稱社公雲者,亦以黷慢甚矣。”《清史稿·禮志三》:“ 趙城 女媧陵 ,廟中故有塑像,帝斥其黷慢,徹之,改立神位,禁私禱。”
詞語分解
- 黩的解釋 黩 (黷) ú 污辱,玷污:黩貨(貪財,貪污)。黩誓。 隨隨便便,濫用:黩武。黩煩。 黑:“林木為之潤黩。” 筆畫數:; 部首:黑; 筆順編號:
- 慢的解釋 慢 à 遲緩,速度小,與“快”相對:慢車。慢件。慢騰騰。慢條斯理。緩慢。遲慢。慢性。 态度冷淡,不殷勤,不禮貌:慢待。輕慢。傲慢。怠慢。 緩急快 筆畫數:; 部首:忄;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黩慢”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及解釋如下:
一、基本詞義
“黩慢”指輕慢、亵渎不敬的行為或态度,常用于描述對他人、神靈或禮節的冒犯。例如清代曾國藩在祭文中提到“黩慢甚矣”,即批評對神明的不敬行為。
二、字義分解
-
黩(dú)
- 本義為污濁、玷污(《說文解字》注:“握持垢也”)。
- 引申為輕率、亵渎,如“黩武”(濫用武力)。
-
慢(màn)
- 原指行動遲緩,後衍生為怠慢、傲慢,如“怠慢”“傲慢”。
三、文獻例證
- 《清史稿·禮志三》記載,清代帝王因民間塑像“黩慢”神靈,下令拆除并禁止私禱。
- 該詞多用于嚴肅語境,如祭祀、禮儀等場合,強調對尊崇對象的冒犯。
四、用法特點
- 語境:多用于書面語或曆史文獻,現代口語較少使用。
- 搭配:常與“神明”“禮制”等詞關聯,如“黩慢神靈”“黩慢禮法”。
若需進一步了解“黩”的演變或“慢”的引申義,可參考《說文解字》及《漢書》注釋。
網絡擴展解釋二
黩慢是一個包含兩個漢字的詞語,意思指的是行動緩慢,不迅速。下面是關于這個詞的相關信息:
1. 拆分部首和筆畫:
- 黦(黑):黑色,表示事物的顔色。
- 曼(曰):日字旁,表示與太陽有關的事物。這個部首是用于分類和查字典的。
2. 來源:
- 黩:本來指的是獸皮經過某種工藝處理後的絨毛部分,常用于制作衣物。後來引申為行動緩慢、拖延不前的意思。
- 慢:表示行動遲緩,操作不敏捷。這個字在古代文獻中就有記錄。
3. 繁體:
- 黬慢
4. 古時候漢字寫法:
- 黩:黑+夕+屍+戈
- 慢:辶+曲+罒+心
5. 例句:
- 他黩慢地走着,似乎沒有任何急迫的事情要去做。
- 她做事黩慢,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中的安排。
6. 近義詞:
- 緩慢、懶散、遲疑
7. 反義詞:
- 快速、迅捷、敏捷
希望以上信息對你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