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康,安樂。 宋 曾鞏 《襄州嶽廟祈雨文》:“甽畮克諧於豐富,裡閭皆保於靖康。”
“靖康”是漢語中具有特定曆史内涵的專有名詞,其釋義可從以下三方面闡釋:
一、年號定義
“靖康”為北宋第九位皇帝宋欽宗趙桓的年號,使用時間為公元1126年至1127年。《辭源》記載其字面含義為“安定康泰”,其中“靖”取《說文解字》“立竫(靖)也”之意,指社會秩序平定;“康”出自《爾雅》“五達謂之康”,引申為太平安樂。該年號寄托了統治者平息戰亂、恢複昌盛的願望。
二、曆史事件指代
“靖康”因“靖康之變”成為曆史轉折标志。據《宋史·欽宗本紀》記載,靖康二年(1127年),金軍攻破汴京,擄走徽、欽二帝及宗室成員三千餘人,北宋滅亡。此事件被後世稱為“靖康之恥”或“靖康之難”,成為中原政權首次全面淪陷于北方民族的典型案例。
三、文化語義延伸
在漢語語境中,“靖康”已衍生為國破家亡的象征符號。如南宋嶽飛《滿江紅》詞“靖康恥,猶未雪”,近現代章炳麟《訄書》均以該詞指代民族存亡危機。當代文學作品如金庸《射雕英雄傳》亦借用“靖康”時間節點構建故事背景,強化其文化記憶功能。
“靖康”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多個層面解析:
“靖康”原意為安康、安樂,出自宋代曾鞏《襄州嶽廟祈雨文》:“甽畮克諧於豐富,裡闾皆保於靖康”,表達對安定生活的向往。
作為宋欽宗趙桓的年號(1126年1月—1127年4月),是北宋最後一個年號。該年號本意寄托朝廷對“安定與繁榮”的期望,卻因靖康之變成為王朝覆滅的标志。
背景
北宋末年政治腐敗,金國崛起。1125年,金軍分兩路南下攻宋,宋徽宗禅位于欽宗,改元“靖康”。
過程與結局
1127年,金軍攻破汴京(今開封),俘虜徽宗、欽宗及數千宗室、官員,史稱“靖康之恥”。北宋滅亡,南宋建立。
曆史象征
成為漢族政權衰落的标志性事件,後世常以“靖康恥”比喻國家危難(如嶽飛《滿江紅》)。
文學引用
金庸小說《射雕英雄傳》中,郭靖、楊康的名字即取自“靖康之恥”,寓意勿忘國仇。
參考來源:可通過網頁 查看更完整的曆史細節。
昂奮跋識表皮别别扭扭不可告人不露圭角布薩不至緊材貢彩券尺兵寸鐵鏦鏦村舂叨穢大器晩成放錫伏線剛褊革辛古钗庪懸和顔說色加碼精熒金尾稽琴積疏救難解危苦味連蕚煉力離志滿心面垢面如凝脂明個沐雨經霜難以為繼内照内痔培修辟拂破斧缺斨掊冒旗船欺公罔法琪花瑤草勤重茹恨生澀澀石婦適野謀使智使勇碩交誦志素昧生平恸醉無腳蟹香蘭素邪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