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手本的意思、手本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手本的解釋

(1).訴狀。 南朝 梁 锺嵘 《詩品》卷下:“《行路難》是 東陽 柴廓 所造。 寶月 嘗憩其家,會 廓 亡,因竊而有之。 廓 子賷手本出都,欲訟此事,乃厚賂止之。”

(2).公文。 明 張居正 《明制體以重王言疏》:“凡官員應給誥勑,該部題奉欽依手本到閣,撰述官先具稿,送臣等看詳改定,謄寫進呈,候批紅發下,撰述官用關防掛號,然後發中書舍人寫軸用寶,此定制也。”

(3). 明 清 時見上司、座師或貴官所用的名帖。寫信時則附于信中,對方謙遜常封還。《古今小說·月明和尚度柳翠》:“ 柳府尹 遂将參見人員花名手本,逐一點過不缺。”《二刻拍案驚奇》卷四:“忽然門上傳進一個手本來,乃是:‘舊治下 雲南 貢生 張寅 禀見。’”《儒林外史》第二五回:“ 鮑文卿 領着兒子走到貢院前香蠟店裡,買了一個手本,上寫‘門下 鮑文卿 叩’。” 清 劉銮 《五石瓠·手本名帖》:“官司移會用六扣白柬,謂之手本; 萬曆 間士夫刺亦用六扣,然稱名帖;後以青殼黏前後葉而綿紙六扣,稱手本,為下官見上官所投。其門生初見座師,則用紅綾殼為手本,亦始 萬曆 末年。”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手本"的漢語詞典釋義及演變考釋

一、基礎釋義 "手本"在《漢語大詞典》中定義為古代官員、文人拜見尊長或上級時呈遞的書面名帖,多用于自署姓名、官職及問候語,以示禮節。其形制為折疊式紙冊,封面标注投遞對象稱謂。

二、明清公文形态 據《中國曆史文書學》考證,明清時期"手本"演變為官場正式文書,分為"紅手本"與"白手本"兩類:前者為下級呈送上級的公文,使用朱紅封面;後者為平行機構往來文書,采用素白封套。此制式延續至清末新政時期。

三、現代語義延伸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記載當代"手本"包含三重含義:

  1. 手寫原稿(如《永樂大典》手本)
  2. 傳統戲曲演員的表演範本
  3. 引申為可供效仿的典範(如"改革手本"的比喻用法)

四、文化意象溯源 《儒林外史》第三回"範進中舉"情節中,"手本"作為科舉制度的重要物證出現,生動展現明清士人階層通過投遞手本建立社會關系的文化現象,該實物現存于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

五、文字學考據 從漢字構形分析,"手"表書寫載體,"本"指原始文卷,二字會意強調其親筆書寫的本質特征。甲骨文中已有"冊"字象形竹簡編聯之态,印證手本與早期文獻載體的淵源關系。

網絡擴展解釋

“手本”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在不同曆史時期和語境中有所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1.明清時期的拜帖或名帖

這是最常見的含義,指明清時代門生拜見老師、下屬拜見上司時使用的帖子,上面寫有姓名、職位等信息。例如《水浒傳》《儒林外史》等古典文學作品中均有相關描述。

2.訴狀或公文

在更早的南朝至明代,手本也指訴訟文書或官方文件。例如南朝梁代《詩品》記載的“手本出都,欲訟此事”,以及明代張居正提到的“手本到閣”等用法。

3.手冊或抄本

部分文獻提到手本可指手冊或手抄書籍,但這一義項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早期文獻。


使用場景與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相關曆史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谙悉抱愧徧通伯仲叔季殘害逞奸牀闼垂球淳越慈谟叢曹劇部寸補彈道東征西怨笃麼飛鳥驚蛇風閨膚廓趕船澉澹供銷合作社光昌黑匣子和事天子輝暎浄刹進具久别機行拉丁字母表連绻裡端祿相馬蒭馬蝍蟟馬鬣弭節莫衷一是盤馬切錯青油三憂山巾燒塼什刹海受保人貪饞蹚土馬桃花流天慈跳跳鑽鑽剔留秃魯橦花同交微瑕香錢相事小阕協心戮力犀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