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安行的意思、安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安行的解釋

(1).徐行,緩行。《詩·小雅·何人斯》:“爾之安行,亦不遑舍。” 馬瑞辰 通釋:“安行對疾行言,即緩行。”《後漢書·崔駰傳》:“縶餘馬以安行,俟性命之所存。” 李賢 注:“安行,不奔馳也。”

(2).謂發于本願,從容不迫地實行。語本《禮記·中庸》:“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宋 陳亮 《勉強行道大有功》:“彼皆大聖人,安行利行何所不可,又復何求於天地之間而若此其切哉!” 明 方孝孺 《贈周履素序》:“古之君子,出環堵之室,而任天下之重,順運安行,不動氣貌者,所學皆可用而未嘗為無用學也。” 清 鄭燮 《濰縣署中寄舍弟墨第一書》:“讀《易》至韋編三絶,不知繙閲過幾千百遍來,微言精義,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窮,雖生知安行之聖,不廢困勉下學之功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安行"是古漢語複合詞,其核心語義由"安"與"行"共同構建。《漢語大詞典》收錄該詞條時給出三項釋義:

一、指代從容行走的狀态,如《詩·小雅》"安行而免于患害"中,描述穩健不迫的行走方式。

二、表示安心履行道義,《禮記·表記》"中心安仁者,天下表儀也"鄭玄注雲"安行仁義",此用法強調内心認同後的自覺實踐。

三、特指車輛緩行,《周禮·夏官》"安車之禮"賈公彥疏"安行者,乘車安穩而行",此義項見于古代禮制典籍。

在語義演變中,"安行"由具體行走動作引申出抽象行為準則,現代多用于文學創作或哲學論述,如《周易正義》解析卦象時,仍保留"安而行之則利"的哲理表述。

網絡擴展解釋

“安行”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具有兩層核心含義,其釋義主要來源于儒家經典及曆代文人注疏:

一、本義:徐行緩行 指緩慢、從容地行走。此義源自《詩經·小雅·何人斯》中的“爾之安行,亦不遑舍”,漢代馬瑞辰在《通釋》中注解:“安行對疾行言,即緩行”。後漢書《崔駰傳》亦用此意,李賢注曰“安行,不奔馳也”。

二、引申義:從容踐行 指基于内心本願而從容不迫地實踐,語出《禮記·中庸》:“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宋代陳亮在《勉強行道大有功》中強調,聖人之道“安行利行何所不可”,即發自本心的實踐最為自然;明代方孝孺則以“順運安行”形容君子處世時從容淡定的境界。

語用特征: 該詞多用于描述兩種狀态:

  1. 具象行為:如古詩中的車馬緩行(例:所引“縶餘馬以安行”)。
  2. 抽象修養:表達道德實踐或處世态度,如清代鄭燮所言“生知安行之聖”即指知行合一的境界。

注:以上釋義綜合《漢典》《禮記》《後漢書》及宋明文人著作考據,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文學或學術語境。

别人正在浏覽...

弊屣碧宇擦生生槎浮忏滌丑恥犨牛春明單藉調畫陡壁風禮改觀溉汲官學軌忒孤遊含糊其詞橫刀揭斧讙駭渾冥獲咎監決驕忌接吻擁抱吉列軍風紀君魚保境科經苦胎六慎龍飛鳳翔鸾手校尉夢回廿四橋拗别貧癃破涕千金子起牀切結清風嶺人馬平安乳畜潤下試周虱子水色山光松屑擡貼題橋志統領桐葉之封網址僞怠僞局巍廓務本抑末象舞鮮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