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安行的意思、安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安行的解釋

(1).徐行,緩行。《詩·小雅·何人斯》:“爾之安行,亦不遑舍。” 馬瑞辰 通釋:“安行對疾行言,即緩行。”《後漢書·崔駰傳》:“縶餘馬以安行,俟性命之所存。” 李賢 注:“安行,不奔馳也。”

(2).謂發于本願,從容不迫地實行。語本《禮記·中庸》:“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宋 陳亮 《勉強行道大有功》:“彼皆大聖人,安行利行何所不可,又復何求於天地之間而若此其切哉!” 明 方孝孺 《贈周履素序》:“古之君子,出環堵之室,而任天下之重,順運安行,不動氣貌者,所學皆可用而未嘗為無用學也。” 清 鄭燮 《濰縣署中寄舍弟墨第一書》:“讀《易》至韋編三絶,不知繙閲過幾千百遍來,微言精義,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窮,雖生知安行之聖,不廢困勉下學之功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安行”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具有兩層核心含義,其釋義主要來源于儒家經典及曆代文人注疏:

一、本義:徐行緩行 指緩慢、從容地行走。此義源自《詩經·小雅·何人斯》中的“爾之安行,亦不遑舍”,漢代馬瑞辰在《通釋》中注解:“安行對疾行言,即緩行”。後漢書《崔駰傳》亦用此意,李賢注曰“安行,不奔馳也”。

二、引申義:從容踐行 指基于内心本願而從容不迫地實踐,語出《禮記·中庸》:“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宋代陳亮在《勉強行道大有功》中強調,聖人之道“安行利行何所不可”,即發自本心的實踐最為自然;明代方孝孺則以“順運安行”形容君子處世時從容淡定的境界。

語用特征: 該詞多用于描述兩種狀态:

  1. 具象行為:如古詩中的車馬緩行(例:所引“縶餘馬以安行”)。
  2. 抽象修養:表達道德實踐或處世态度,如清代鄭燮所言“生知安行之聖”即指知行合一的境界。

注:以上釋義綜合《漢典》《禮記》《後漢書》及宋明文人著作考據,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文學或學術語境。

網絡擴展解釋二

《安行》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是平安出行、安全旅行。它的拆分部首是宀和行,其中宀表示室内或屋頂,行表示行走。根據筆畫,它的總筆畫數是13筆。《安行》一詞的來源比較明确,它最早出現在《晉書·王渾傳》中,描述了王渾遷居時的安全出行。《安行》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并無差異。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這個詞的變體寫法較多,如“安行”可以寫作“安行”、“安行”、“安社”等不同形式。以下是一些例句: 1. 出門旅行要确保安行,不給家人帶來擔心。 2. 長途駕駛前請檢查車輛,确保安行無憂。 3. 在外地旅行要保持警惕,确保自身安行平安。 在其他組詞方面,與《安行》相關的詞語有: 近義詞:安全出行、順利行使、平安旅程。 反義詞:危險出行、不順利、不安全。 希望以上回答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