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垢的意思、貪垢的詳細解釋
貪垢的解釋
佛教語。佛教以貪、嗔、癡為“三毒”或“三垢”,即三種煩惱。貪垢尤為毒害衆生産生煩惱的根本。 北魏 李颙 《大乘賦》:“破衆網之将裂兮,剗貪垢而絶淫。”
詞語分解
- 貪的解釋 貪 (貪) ā 求多,不知足:貪玩。貪杯(過分好喝酒)。貪婪。貪污(利用職權非法地取得財物)。貪戀(十分留戀)。貪心。貪圖。貪財。貪求。貪權。貪欲。貪得無厭。貪贓枉法。 筆畫數:; 部首:貝; 筆順
- 垢的解釋 垢 ò 污穢,髒東西:污垢。泥垢。牙垢。垢膩。垢穢。垢敝(又髒又破)。 同“诟”。 筆畫數:; 部首:土;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貪垢"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以從字源和古籍用例兩方面進行解釋:
-
字義解析
- 貪:本義指貪求、貪圖,引申為對財物、名利等過度追求,不知滿足。在道德層面常含貶義,指貪婪、貪心。
- 垢:本義指污穢、肮髒的東西(如塵土、污漬),引申為恥辱、污點或道德上的卑劣、污濁。
- 組合義:"貪垢"可理解為貪求污穢卑劣之物 或因貪婪而招緻或陷入污穢卑劣的境地。它強調的是一種對不潔、不義之物的追求,或者因貪欲而導緻自身道德敗壞、沾染污點的狀态。
-
古籍釋義與用例
該詞在古代文獻中雖不極其常見,但有明确用例和解釋:
- 核心含義:指貪求污濁卑劣之物。
- 引申/語境義:常用來形容人沉迷于物欲、名利等不潔之事,導緻心靈或行為的堕落、卑污。
- 用例佐證:
- 宋代道教典籍《雲笈七籤》卷九十七有詩句:“不貪垢濁,不顧腥臊。” 此處的“貪垢濁”與“貪垢”意近,明确表達了不貪戀污濁、肮髒之物的意思,體現了高潔的品格追求。
- 清代官修辭書《禦定佩文韻府》在“垢”字條目下收錄了“貪垢”一詞,其釋義引用了《禮記·儒行》的精神(“不寶金玉,而忠信以為寶”),雖未直接解釋“貪垢”,但将其歸類于與“廉潔”、“忠信”相對的範疇,暗示其與貪婪、污濁相關。
-
用法特征
- 語境:多用于道德評判或修身養性的語境中,帶有明顯的貶義色彩。
- 對象:指代的對象可以是具體的物質利益(如不義之財),也可以是抽象的名利、欲望等被視為精神污垢的東西。
- 現代適用性:在現代漢語中已非常罕用,屬于古語詞。但在理解古籍或進行特定修辭(如仿古)時仍具意義。
“貪垢”意指貪求污穢、卑劣之物,或指因貪婪而陷入污濁、卑劣的境地。它形象地描繪了人對不潔欲望的沉溺及其導緻的道德堕落狀态,是一個蘊含道德批判的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在于“貪”與“垢”的結合,既指行為(貪求不該求的),也指結果(沾染污穢)。
來源參考:
- 張君房(編).《雲笈七籤》(卷九十七). 宋代. 見于:國學大師 - 雲笈七籤
- 張玉書(等編).《禦定佩文韻府》(卷七十六之五·宥韻·垢字). 清代. 見于:國學大師 - 禦定佩文韻府
網絡擴展解釋
“貪垢”是佛教術語,指貪欲帶來的煩惱,屬于佛教“三毒”或“三垢”之一。以下為詳細解釋:
-
基本含義
“貪垢”由“貪”(過度欲望)和“垢”(污穢)組成,指因貪欲而産生的煩惱,被視為毒害衆生、引發其他煩惱的根源。佛教将貪、嗔、癡合稱“三毒”,又稱“三垢”,其中貪欲是核心。
-
佛教哲學背景
佛教認為貪欲會蒙蔽心智,阻礙解脫。如北魏李颙《大乘賦》提到“剗貪垢而絶淫”,強調修行需破除貪欲。
-
與“三毒”的關系
- 貪(貪欲):對物質或情感的過度執着;
- 嗔(嗔恨):因貪欲不滿産生的憤怒;
- 癡(愚癡):不明事理的迷惑狀态。
三者互為因果,貪垢是根本。
-
現代延伸意義
現代語境中可引申為對名利、權力等過度追求的負面心理狀态,需通過節制與修行化解。
如需進一步了解佛教“三毒”理論或相關典籍,可參考權威佛學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安忍無親白紬寶刹編捏草案察見淵魚陳霸先呈詢赤資資儲峙黨進彫荒地氈杜門絕客繁字概雲廣泛鬼才皇駭會鼓護林昏爛郊關繳還劫質勁麗俊美樂喜曆蓂淩爍民族團結目睫釀制年長尼聖鵬抟鹢退破國前臂青龍幡親公秋荼卻非三筆六詩生扭神興噬菌體石研關獸錦壽幛樹骸鼠虎私地思女送君千裡,終須一别酸凄外王母霧化膴仕吾宗賢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