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幫助;輔助。 清 沉濤 《瑟榭叢談》卷下:“餘整飭書院,捐置義冢諸事,皆賴其匡勷之力。” 清 夏燮 《中西紀事·粵民義師》:“該處商民深明大義,捐貲禦侮,紳士實力匡勷,入城之議已寝。”
(2).惶遽不安貌。 清 黃宗羲 《子劉子行狀上》:“單丁下戶,則緩其銜轡,周其情隱;雖兵革匡勷,皆有恃而不恐。”
“匡勷”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需結合具體文獻分析:
一、基本釋義
幫助、輔助
該含義多見于清代文獻,例如:
惶遽不安
清代黃宗羲在《子劉子行狀上》中描述“兵革匡勷”,形容局勢動蕩下的不安狀态。
二、發音争議
三、使用注意
該詞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多見于古籍或仿古語境。其“幫助”義與“匡助”“匡濟”等詞類似,而“惶遽”義則接近“倉皇”。建議結合具體文獻上下文判斷詞義。
匡勷(kuāng xiǎng)是一個漢語詞語,具有積極向上、激勵他人的意義。
匡勷的部首是匚(fāng)部,其筆畫數為8畫。
匡勷是由“匡”和“勷”兩個字組成的,其中,“匡”字在古代是指糾正、振奮、扶助的意思,“勷”則表示振奮、激勵的意義。兩個字合在一起,形成了“匡勷”的意義。
匡勷的繁體字為“匡勷”。
在古代,匡勷的寫法可能有所變化,但整體意義不變。古文中可能會将“匡”字寫作“抗”或“囅”,将“勷”字寫作“穰”或“旁”。不同的寫法主要是由于曆史演變導緻的。
1.面對困難和挑戰,我們要保持匡勷的精神,勇敢面對。
2.他的行動充滿了匡勷的力量,激勵了周圍的人。
- 匡正(kuāng zhèng):糾正錯誤,使之重新正确。
- 匡扶(kuāng fú):振奮扶助,幫助他人,使其重新振作。
激勵、鼓舞、奮發等
灰心、消沉、頹廢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