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淵鑒類函》卷四三二引《汀州志》:“ 唐 大曆 中,有猴數百集 古田 杉林中,裡人欲伐木殺之。中一老猴忽躍去近鄰一家縱火焚屋。裡人懼,亟走救火,於是羣猴脫去。”後因以“亡猿禍木”喻欲損人反而害己的行為。 明 陳汝元 《金蓮記·釋憤》:“怕驚蛇打草愁将集,亡猿禍木災還及,側耳聽,停鞭立。”亦作“ 亡猿災木 ”。 王闿運 《<桂陽州志>序》:“覆鹿遺蕉,亡猿災木,非敵非寇,自傾自覆。”
“亡猿禍木”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為因損害他人反而使自己受害,具有警示意義。以下從多個角度解析該詞:
唐代大曆年間,古田杉木林中栖息着數百隻猴子,農民因猴子破壞莊稼,計劃砍伐樹木以捕殺猴群。一隻老猴察覺危險後,縱火燒毀附近民宅,村民忙于救火,猴群得以逃脫。此事件成為成語的現實原型。
拆字分析(部分文獻觀點)
用法特點
多用于書面語,作賓語或定語,適用于批評機關算盡卻自食惡果的行為。例如:
他本想陷害同事,結果亡猿禍木,自己反被揭發。
若需查看更多典故細節或不同角度的解讀,可參考《淵鑒類函》《汀州志》等古籍文獻。
《亡猿禍木》是一個成語,意為猿猴亡了,樹木也會受到禍害。主要用來形容人死後對親屬和子孫所帶來的禍害。
《亡猿禍木》由3個漢字組成。
亡(wáng):部首為人,總筆畫數7。
猿(yuán):部首為犬,總筆畫數11。
禍(huò):部首為示,總筆畫數9。
木(mù):部首為木,總筆畫數4。
《亡猿禍木》這個成語最初來源于古代的山東祭祀活動。相傳在祭祀過程中,鄉村語言中因為猿猴被殺害而樹木遭到報應的傳說,逐漸發展成為這個成語。它形象地表達了認為除人以外的萬物也有靈性,追求和諧與敬畏自然之道的思想。
《亡猿禍木》的繁體寫法為「亡猿禍木」。
在古代寫成《亡猿禍木》中的漢字有一些變化,如「禍」的古體為「□言言」,表示禍害。而「亡」的古體為「亾」,表示失去、消逝。
1. 他對家族的破産造成了《亡猿禍木》。
2. 那位*********的統治給整個國家帶來了《亡猿禍木》。
亡國、禍害、破産、失去
禍延千年、禍及子孫、禍不單行
福禍相依、福澤子孫、福至心靈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