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瞞産的意思、瞞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瞞産的解釋

隱瞞産量。 柳青 《狠透鐵》:“這和他們瞞産、非法提高六隊的勞動日報酬,也相符合。” 薛暮橋 《經濟工作必須掌握經濟發展規律》:“許多生産隊被迫起來自衛,用瞞産私分的辦法來保護自己的勞動成果。”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瞞産是漢語中的曆史性經濟術語,指個人或集體在特定社會背景下故意隱瞞實際生産量或收入的行為。該詞常見于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的中國農村經濟語境,具有以下核心特征:

  1. 定義與構成要件

    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釋義,“瞞”指“隱藏真相”,“産”指“生産成果”。瞞産行為需同時滿足三個條件:主體具有生産管理權、存在法定上報義務、主觀故意隱瞞數據。其典型表現為少報糧食産量、虛報庫存損耗等。

  2. 曆史語境與應用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該行為多發于農業合作社與人民公社時期。1958年《中共中央關于在農村建立人民公社問題的決議》實施後,部分生産單位為留存更多物資,采取分級隱匿産量的策略,形成“隊為基礎,三級核算”的特殊經濟現象。

  3. 法律與政策關聯

    《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1983年頒布)第三十七條明确規定“虛報、瞞報統計資料”屬違法行為,從立法層面否定了瞞産行為的正當性。該條款可視為對曆史性瞞産現象的制度性回應。

  4. 社會影響演變

    《中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史》記載,1978年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推行後,因個人勞動成果與收入直接挂鈎,瞞産行為逐漸失去存在基礎。至1984年中央一號文件全面實施承包制,該現象基本消失。

網絡擴展解釋

“瞞産”是“瞞産”的繁體寫法,指在特定曆史時期(尤其是中國計劃經濟或集體化農業階段),生産單位或個人故意隱瞞實際産量以應對政策或外部壓力的行為。

【具體解析】

  1. 基本含義
    指通過少報、隱匿真實産量來保護自身利益的行為。常見于農村集體生産場景,例如生産隊為避免糧食被過度征收,選擇瞞報實際收成。

  2. 出處與實例

    • 作家柳青在《狠透鐵》中提到瞞産行為與提高勞動報酬的關聯,反映基層生産矛盾。
    • 經濟學家薛暮橋指出,這種行為是生産隊為保護勞動成果的“自衛”手段,側面體現當時政策與農民利益的沖突。
  3. 曆史背景
    該詞常見于20世紀50-70年代中國農村集體化時期,與糧食統購統銷、大躍進等政策相關。瞞産現象揭示了計劃指令與實際生産能力之間的張力。

【總結】
“瞞産”既是經濟學術語,也是特殊曆史階段的産物,常用于描述計劃經濟下基層單位與政策間的博弈關系。現代語境中,類似行為可能表述為“虛報産量”或“隱匿收入”。

别人正在浏覽...

八寶山白頭行貝母北首卑窪長頻抄掠醇雅賜骸骨滴滴溜溜定水地熱學兒事俸緞馮耳風俗告老還鄉光學玻璃鬼蓋龜駞海潮海宇畫屧禍結兵連箭室控邊連村臁刃裡耳靈轸龍刀麻纏美官暝茫謬失粘結般還撇假蚍衃破春淺夫千嬌百媚切迫窮年盡氣棄撇任其自然褥套入席少府少揚耍奸死生交訴願天正同遊烏拉草五幸絃外之意小姨燮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