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鬼籙 ”。1.迷信者所謂陰間死人的名簿。 三國 魏 曹丕 《與吳質書》:“觀其姓名,已為鬼録,追思昔遊,猶在心目。”《三國志·吳志·孫策傳》“ 策 陰欲襲 許 ,迎 漢帝 ” 裴松之 注引 晉 虞溥 《江表傳》:“ 策 曰:‘……今此子已在鬼籙,勿復費紙筆也。’即催斬之,縣首於市。” 五代 劉兼 《蜀都道中》詩:“千載龜城終失守,一堆鬼録漫留名。”
(2).指在鬼錄,死亡。 清 昭槤 《嘯亭雜錄·平定回部本末》:“過十日,皆鬼籙矣。”
“鬼録”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主要與古代迷信觀念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鬼録”指迷信中陰間記錄死者姓名的名簿,即亡者的名冊。該詞也寫作“鬼箓”或“鬼籙”,常見于古代文獻中。
文獻記載
最早出自三國時期曹丕的《與吳質書》:“觀其姓名,已為鬼録,追思昔遊,猶在心目。”,意指看到友人的名字已列入陰間名冊,表達對逝者的懷念。
另見《三國志·吳志·孫策傳》注引《江表傳》:“今此子已在鬼籙,勿複費紙筆也。”,表示某人已死,無需再費筆墨記錄。
引申含義
除字面意義外,還可代指死亡。例如清代昭槤《嘯亭雜錄》中“過十日,皆鬼籙矣”,即用“鬼録”暗指生命終結。
部分現代解釋(如)擴展為“形容惡劣行為的記錄”,但此用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為引申或現代語境下的新解,需結合具體上下文判斷。
該詞核心含義為“陰間亡者名冊”,常見于表達對逝者的追思或直接指代死亡,需注意古典文獻與現代用法的差異。
《鬼録》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記錄鬼魂的事物”或“記載關于鬼魂的文字”。
《鬼録》由“鬼”和“録”兩個漢字組成。其中,“鬼”是指的鬼魂,是一個獨立的漢字,拆分部首為“鬼”,總筆畫數為9;“録”是指的記錄,也是一個獨立的漢字,拆分部首為“金”,總筆畫數為16。
《鬼録》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中對鬼魂現象的記錄。在古代中國文化中,人們對鬼魂有着濃厚的興趣和恐懼,他們相信鬼魂會出現并與人類産生聯繫,因此有一些人将這些鬼魂現象進行了記錄和整理,形成了《鬼録》。
在繁體字中,“鬼録”的寫法為“鬼錄”。
在古代,人們對于《鬼録》的描述和書寫有一定的差異。古時候的漢字書寫方式會有一些變化,其中包括一些部首和筆畫的不同。不過,總體來說,古代對于《鬼録》的描述和内容符合現代對于鬼魂現象的認知。
1. 他從《鬼録》中讀到了很多關于鬼魂的故事。
2. 這本《鬼録》是他自己親自撰寫的,記錄了他的親身經曆。
1. 鬼神:指鬼魂和神靈。
2. 鬼怪:指形态怪異、神秘莫測的鬼魂。
3. 鬼故事:指關于鬼魂的傳說或虛構故事。
1. 幽靈:指鬼魂,通常指在夜間出現并與人類産生聯繫的魂魄。
2. 魂魄:指生物死後留在世間的精神或靈魂。
1. 生靈:指還活着的人和動物。
2. 巨人:指在體型、力量等方面有着超過常人的特點的人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