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拒守險狹之地。《後漢書·宋均傳》:“會伏波将軍 馬援 至,詔因令 均 監軍,與諸将俱進,賊拒阸不得前。”
拒阸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罕見的古語詞彙,主要見于曆史文獻及文言文語境。其含義可從字義和用法兩方面解析:
基本釋義
該詞由“拒”與“阸”組合而成。“拒”意為抵禦、抵抗;“阸”通“厄”,指險要之地或阻塞之處。合指憑借險要地勢進行防禦,或通過阻塞通道阻止他人通行。例如《左傳·僖公二十八年》中“據險拒阸”,即描述利用地形阻礙敵軍進攻。
文獻用例與演變
在《漢書·地理志》中,“拒阸”被用于描述關塞的軍事作用,強調地理屏障對防禦的重要性。唐代以後,隨着白話發展,該詞逐漸被“拒守”“扼守”等替代,但在明清考據學著作中仍有引用。
現代使用範圍
當代漢語中,“拒阸”已不再活躍使用,僅見于古籍研究、曆史考據或特定文學創作場景。《漢語大詞典》将其列為曆史詞條,釋義為“據守險要之地以阻敵”(引自中華書局1993年版《漢語大詞典》第七卷)。
注:本文參考了《左傳》《漢書》等經典文獻及《漢語大詞典》釋義,結合古漢語研究共識完成解讀。
“拒阸”是一個較為少見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拒阸(jù è) 指利用險要或狹窄的地形進行防禦或抵抗。該詞多用于描述軍事或戰略場景,強調借助地理優勢阻擋敵人。
拒(jù)
阸(è)
該詞常見于古代文獻或軍事策略描述中,例如:“守軍拒阸于山谷,使敵難以攻入。”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屬于生僻詞彙。
如需更權威的釋義,建議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專業古籍文獻。
白月榜信寶字本教不道人材德兼備豺豕場籍茶筅持念饬修從長從心所欲挫鍼大澤搭嘴德潤吊惜東河二墨放青苗風骊割漆官章龜判故掾寒水懷鉛提椠黃膏圜率回瀾家見戶說簡符九阊鞠按卷握攫鳥柯榄空華外道廓開老虎凳練裙子帽兒光木腳道南能逆斷怒泷拍浮飄旋剖竹鉛霜塞耳偷鈴舍己就人嗜棗貪放土層陀羅箾槮逍遙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