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拒守險狹之地。《後漢書·宋均傳》:“會伏波将軍 馬援 至,詔因令 均 監軍,與諸将俱進,賊拒阸不得前。”
“拒阸”是一個較為少見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拒阸(jù è) 指利用險要或狹窄的地形進行防禦或抵抗。該詞多用于描述軍事或戰略場景,強調借助地理優勢阻擋敵人。
拒(jù)
阸(è)
該詞常見于古代文獻或軍事策略描述中,例如:“守軍拒阸于山谷,使敵難以攻入。”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屬于生僻詞彙。
如需更權威的釋義,建議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專業古籍文獻。
拒阸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拒和阸。
拒的部首是手,總筆畫數是8;阸的部首是阝(阜),總筆畫數是8。
拒阸一詞最早出現在《莊子·德充符》篇中。它的意思是拒絕、不接受。
拒阸的繁體字形為「拒階」。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拒的寫法為「拠」。阸的寫法為「階」。
1. 他對那個工作機會拒阸而不接受。
2. 她拒阸了他的求婚,讓他感到很失望。
拒絕、階梯、抗拒、接階、拒之門外。
拒絕、抗拒、不答應、推辭。
接受、同意、答應、允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