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move the bridge after crossing the river——ungrateful] 比喻事情成功之後,便不再顧念藉以成事的人
這小子忘恩負義,過河拆橋
比喻達到目的後,就把曾經幫助自己的人抛開。《元史·徹裡帖木兒傳》:“治書侍禦史 普化 誚 有壬 曰:‘參政可謂過河拆橋者矣。’” 元 康進之 《李逵負荊》第三折:“你休得順水推船,偏不許我過河拆橋。” 周而複 《上海的早晨》第四部二七:“這樣大的事竟然沒有通過 馮永祥 和商界老老們商量,那不是過河拆橋嗎?”亦作“ 過橋拆橋 ”。《官場現形記》第十七回:“但是現在的人總是過橋拆橋,轉過臉就不認得人的。等到你有事去請教他,他又跳到架子上去了。”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話》卷二:“ 雍正 庚戌,貢士 宋長城 對策,有請廢科目之議。置三甲末,停其選用。此 元 人所謂過橋拆橋者耶?”
“過河拆橋”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guò hé chāi qiáo,字面意思是“自己過了河後就把橋拆掉”,比喻達到目的後,抛棄曾經幫助過自己的人或事物,帶有明顯的貶義色彩。
核心含義
該成語強調忘恩負義的行為,通常用于描述在借助他人力量成功後,立即背棄對方的行為。例如:“他剛升職就疏遠老同事,真是過河拆橋。”
出處與典故
近義詞與反義詞
使用場景
多用于批評職場、政治或個人交往中的背信棄義行為。例如:“公司靠老員工發展壯大後卻裁員,簡直是過河拆橋。”
注意事項
成語含強烈批判性,需謹慎用于正式場合,避免誤傷他人。若需委婉表達類似含義,可替換為“不留後路”等中性詞彙。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演變或文學引用,可參考《元史》相關章節或元代戲曲文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