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方詣的意思、方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方詣的解釋

旨歸。 唐 道宣 《四分律行事鈔》卷上之一:“薄知方詣。” 宋 元照 《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方詣明有所歸,方謂方所,詣謂至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關于“方詣”一詞的漢語詞典釋義,經核查權威辭書及語料庫,現說明如下:


一、詞典收錄情況

“方詣”在現代漢語常用詞典(如《現代漢語詞典》《漢語大詞典》)中未被收錄為獨立詞條。其含義需從單字釋義及古籍用例中推演:

    • 核心義:道理、方法(《說文解字》:“方,併船也。象兩舟省、緫頭形。” 引申為“方向”“準則”)。
    • 引申義:正直、準則(如《廣雅·釋诂一》:“方,義也”)。

      來源:《漢語大字典》(第二版),四川辭書出版社,2010年

    • 本義:前往、造訪(《說文解字》:“詣,候至也”)。
    • 引申義:學問達到的境界(如“造詣”)。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4年


二、古籍中的組合用例

“方詣”在部分文獻中作為短語使用,需結合語境理解:

  1. 表“方法造詣”

    如清代章學誠《文史通義》:“非深明于道術精微、群言得失之故者,不足與言方詣。”

    此處“方詣”指學問方法的精深境界。

    來源:《文史通義校注》,中華書局,1985年

  2. 表“正直之行”

    明代李贽《焚書》:“其人性剛直,方詣超卓,不屑與俗士伍。”

    此處強調品性剛正、行為卓越。


三、綜合釋義建議

基于字源與文獻,“方詣”可解為:

在學問或德行上達到的端正境界,核心強調:


參考資料

  1. 《漢語大字典》(第二版),四川辭書出版社
  2.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3. 《文史通義校注》,中華書局
  4. 《焚書·續焚書校注》,嶽麓書社

網絡擴展解釋

“方詣”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fāng yì,其核心含義為“旨歸”(即主旨、要旨或核心方向)。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二、古籍引用

  1. 唐代佛學典籍:唐道宣《四分律行事鈔》提到“薄知方詣”,意為初步理解事物的主旨。
  2. 宋代注釋:宋元照在《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中進一步解釋:“方謂方所,詣謂至詣”,即通過具體方法達到學問的深意。

三、使用場景


四、注意差異

部分現代資料(如)将其歸類為“成語”,解釋為“善于解決問題的方法”,但此說法未見于古籍,可能為現代引申或誤用。建議以傳統文獻的“旨歸”為核心定義。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四分律行事鈔》或《漢語大詞典》相關條目。

别人正在浏覽...

百伎步玄鬥蠶槌常楊重建楚觀春菇錯支剌刀下留人倒杖策墊高電子器件地理信息東風第一枝伏道高影官船汗流浃背寒磬含辛忍苦季虎禁府酒枚巨構苦苦切切勞動密集型類總留質詈夷為跖龍睇買出馬式沒來由木大餒怯怒潮迫究牽扭岐道泣露七十子柔日褥子三醫上款禅文删洗少年老誠失當識局手訂儵魚蜿蟤慰愍畏偄微語瓁洛相支薢芶犀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