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方詣的意思、方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方詣的解釋

旨歸。 唐 道宣 《四分律行事鈔》卷上之一:“薄知方詣。” 宋 元照 《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方詣明有所歸,方謂方所,詣謂至詣。”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方詣”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fāng yì,其核心含義為“旨歸”(即主旨、要旨或核心方向)。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二、古籍引用

  1. 唐代佛學典籍:唐道宣《四分律行事鈔》提到“薄知方詣”,意為初步理解事物的主旨。
  2. 宋代注釋:宋元照在《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中進一步解釋:“方謂方所,詣謂至詣”,即通過具體方法達到學問的深意。

三、使用場景


四、注意差異

部分現代資料(如)将其歸類為“成語”,解釋為“善于解決問題的方法”,但此說法未見于古籍,可能為現代引申或誤用。建議以傳統文獻的“旨歸”為核心定義。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四分律行事鈔》或《漢語大詞典》相關條目。

網絡擴展解釋二

方詣(fāng yì)這個詞的意思是指方面或方向的決心、志向或追求。 它的拆分部首是方(fāng)和詣(yì),方字的部首是方塊,詣字的部首是讠(訂字旁)。方字的筆畫數為四畫,詣字的筆畫數為十一畫。 《方詣》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在《孟子·梁惠王上》中有這樣一句話:“志趣多方,最後必就其一。”這裡的“方”即是指方向、志向,而“詣”表示達到、追求。後來,人們将這兩個字合并使用,表示一個人在某個方向上的決心和追求。 《方詣》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區别。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方字的形狀和現代寫法相比較接近,但筆畫形式稍有不同。而詣字在古代寫法中,右邊的部分寫作“卣”,整個字形更加複雜。 以下是一些關于《方詣》的例句: 1. 他在事業方面有很大的方詣。 2. 她對藝術的方詣讓人佩服。 3. 這本書是一位作家的創作方詣的集結。 與《方詣》相關的組詞有: 1. 方向(fāng xiàng):指事物朝着某個方面進行的趨勢或傾向。 2. 詣見(yì jiàn):指前往拜見或會見某人。 與《方詣》相關的近義詞有: 1. 志向(zhì xiàng):指個人追求的目标或意願。 2. 抱負(bào fù):指個人的雄心壯志或追求。 與《方詣》相關的反義詞可以根據具體語境而定,一些反義詞包括: 1. 迷茫(mí máng):指沒有目标或追求,感到困惑或不确定的狀态。 2. 躊躇(chóu chú):指猶豫不決、無法做出決斷或行動的狀态。 希望以上内容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