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毳服的意思、毳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毳服的解釋

(1).毛皮制的衣服。 梁啟超 《中國地理大勢論》:“故京師之俗雜五方,而為首惡之區。其民則土坑毳服,如氊鄉焉。”

(2).舊亦用以借稱少數民族服裝。 柳亞子 《十月十日紀事》詩之一:“毳服氊冠拜冕旒,謂他人母不知羞!”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毳服"是漢語中較為罕見的古語詞,其核心含義可從字形和文獻兩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毳"字本義指鳥獸的細毛,《說文解字》釋為"獸細毛也"(《說文解字·毛部》)。"服"指衣着裝束,二者合稱特指用細軟毛料制成的服飾。東漢鄭玄注《周禮》時提及"毳裘,謂裼衣有毛者"(《周禮注疏·天官·司裘》),說明這種服裝多采用動物腹部的柔軟絨毛制作。

二、文獻例證

  1. 《禮記·月令》記載:"季秋之月…天子乃厲飾,執弓挾矢以獵,命主祠祭禽于四方",鄭玄注雲"毳服,冕服也"(《禮記正義·月令》),可見毳服在先秦屬貴族服飾。
  2. 《後漢書·輿服志》載:"上古穴居而野處,衣毛而冒皮,未有制度",唐代李賢注引《禮記》稱"未有絲麻,衣其羽皮",佐證了毳服作為人類早期服飾的原始形态(《後漢書集解·輿服下》)。

三、字形分析 "毳"字三"毛"相疊,《說文解字注》解作"毛之細者",段玉裁強調"毳者,毛細缛而下垂"(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生動描繪了細密絨毛的形态特征。這種造字法直觀體現了先民對動物皮毛的觀察認知。

四、相關概念 與"毳服"相關的古代服飾制度中,《周禮》記載的"五冕"包含"毳冕",鄭司農注雲"毳,罽衣也"(《周禮注疏·春官·司服》),指用細毛織物制作的祭服。這種服飾制度在《三禮圖》等古代輿服專著中均有圖譜記載。

網絡擴展解釋

“毳服”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1. 本義:毛皮制的衣服 “毳”指鳥獸的細毛(拼音cuì),因此“毳服”最初指用動物毛皮制作的外衣。這種服飾常見于寒冷地區或古代遊牧民族,如梁啟超在《中國地理大勢論》中描寫北方民衆“土坑毳服,如氊鄉焉”。

2. 引申義:少數民族服裝的代稱 因古代中原地區多着絲麻織物,而邊疆民族常穿毛皮衣物,故“毳服”成為少數民族服飾的借代。如柳亞子《十月十日紀事》詩雲:“毳服氊冠拜冕旒,謂他人母不知羞!”,以服飾差異暗諷政治立場。

3. 詞源解析 “毳”為會意字,《說文解字》釋為“獸細毛也”,三毛相連象征毛發細密。該字早見于《周禮·天官》記載的“毳毛之物”,後衍生出“毳帳”“毳幕”等與毛氈相關的詞彙。

4. 使用場景 現多用于文學創作或曆史文獻中,帶有古雅色彩,需注意語境適配性。現代漢語中更常用“皮草”“裘皮”等表述。

如需進一步考證具體古籍用例,可參考《中國地理大勢論》等文獻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八柄比迸參雜漕折乘踐垂鑒此他翠濤村蠢打開天窗說亮話蹲聚二重根鐇镢飛翮風樹風胎分會凫茨服勁福休哥倫布廣坐掼交官媒龜币顧委禾場晦澁虎落平陽狼奔兔脫擂鼙連昏接晨寮佐糲糠麗偶離散綸音佛語魯陽麾戈縷肉羹懋列馬援馬紮子默籍母弦排奪憑闌棋處商法深沉神民沈蔭詩謡愬告厮打送傳傥蕩崴磈望塵奔潰無冀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