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消失。 南朝 宋 鮑照 《行樂至城東橋》詩:“容華坐銷歇,端為誰苦辛。”一本作“ 消歇 ”。 唐 白居易 《續古詩》之五:“客光未鎖歇,歡愛忽蹉跎。” 明 唐順之 《陳封君六十壽序》:“閭巷之人,曩與等夷者,莫不奔走伏謁,喘汗不暇,然曾未幾而景響銷歇。” 魯迅 《中國小說史略》第四篇:“神話雖托詩歌以光大、以存留,然亦因之而改易、而銷歇也。”
(2).衰敗零落。 唐 司空曙 《過慶寶寺》詩:“禪宮亦銷歇,塵世轉堪哀。” 宋 範成大 《楚辭·交難》:“恐青女兮行秋,奄銷歇兮衆芳。”《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九:“人世有好必有歉,有榮華必有銷歇。”
(3).停息;休止。 梁啟超 《雅典小志·發端》:“ 雅典 立國之精神,歷數千年繼續不斷,以傳至今日。雖其間或稍銷歇,要不過如 黃河 之有伏流。” 魯迅 《墳·宋民間之所謂小說及其後來》:“ 元 人雜劇雖然早經銷歇,但尚有流傳的曲本,來示人以大概的情況。”
“銷歇”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層面解釋:
消失
指事物逐漸消散或不再存在。例如南朝宋鮑照在《行樂至城東橋》中寫道:“容華坐銷歇,端為誰苦辛”,形容容顔隨時間流逝而褪色。此用法在古詩詞中常見,多與時光、情感等抽象概念相關。
衰敗零落
表示事物由盛轉衰的狀态。如《二刻拍案驚奇》提到“有榮華必有銷歇”,強調榮華富貴的無常。唐代司空曙的詩句“禅宮亦銷歇,塵世轉堪哀”也以寺廟的衰敗隱喻世事變遷。
停息;休止
指活動或現象的終止。梁啟超在《雅典小志》中描述雅典精神“或稍銷歇”但未斷絕,類比黃河伏流,強調短暫停滞後仍會延續。
此外,“銷歇”與“消歇”為同義詞,可互換使用(如)。該詞多見于古典文獻,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引申義。
《銷歇》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煙銷雲散,消散無蹤,形容事物逐漸消失或結束。
《銷歇》的部首是金(钅),總共有12個筆畫。
《銷歇》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爾雅》和《說文解字》等古代字書。
《銷歇》的繁體字為「銷歇」。
古時候,《銷歇》的寫法可能會有所變化,但整體字形基本相似。
1. 經過多年的努力,終于使那個問題徹底銷歇了。
2. 消息一經傳出,人們紛紛猜測這個計劃是否會銷歇。
3. 隨着時間的推移,人們對那段曆史已漸漸銷歇。
銷毀、銷售、銷量、銷情
消散、消失、溶解、消散
留駐、延續、存在、保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