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消失。 南朝 宋 鮑照 《行樂至城東橋》詩:“容華坐銷歇,端為誰苦辛。”一本作“ 消歇 ”。 唐 白居易 《續古詩》之五:“客光未鎖歇,歡愛忽蹉跎。” 明 唐順之 《陳封君六十壽序》:“閭巷之人,曩與等夷者,莫不奔走伏謁,喘汗不暇,然曾未幾而景響銷歇。” 魯迅 《中國小說史略》第四篇:“神話雖托詩歌以光大、以存留,然亦因之而改易、而銷歇也。”
(2).衰敗零落。 唐 司空曙 《過慶寶寺》詩:“禪宮亦銷歇,塵世轉堪哀。” 宋 範成大 《楚辭·交難》:“恐青女兮行秋,奄銷歇兮衆芳。”《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九:“人世有好必有歉,有榮華必有銷歇。”
(3).停息;休止。 梁啟超 《雅典小志·發端》:“ 雅典 立國之精神,歷數千年繼續不斷,以傳至今日。雖其間或稍銷歇,要不過如 黃河 之有伏流。” 魯迅 《墳·宋民間之所謂小說及其後來》:“ 元 人雜劇雖然早經銷歇,但尚有流傳的曲本,來示人以大概的情況。”
“銷歇”的漢語詞典釋義
“銷歇”是一個文言色彩較濃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事物逐漸消失、停息或衰敗。具體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本義與引申義
例:王粲《贈蔡子笃詩》:“風流雲散,一别如雨,人生實難,願其弗與。瞻望遐路,允企伊伫。烈烈冬日,肅肅凄風。潛鱗在淵,歸雁載軒。苟非鴻雕,孰能飛翻?雖則追慕,予思罔宣。瞻望東路,慘怆增歎。率彼江流,爰逝靡期。君子信誓,不遷于時。及子同寮,生死固之。何以贈行?言授斯詩。中心孔悼,涕淚漣洏。嗟爾君子,如何勿思?”(此詩雖未直接使用“銷歇”,但“風流雲散”可類比其意)
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例:白居易《琵琶行》:“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曲終聲“銷歇”,歸于寂靜。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
古籍用例與語境
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記》:“……嘉木立,美竹露,奇石顯。由其中以望,則山之高,雲之浮,溪之流,鳥獸之遨遊,舉熙熙然回巧獻技,以效茲丘之下。枕席而卧,則清泠之狀與目謀,瀯瀯之聲與耳謀,悠然而虛者與神謀,淵然而靜者與心謀。不匝旬而得異地者二,雖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瀯瀯之聲”的停息可引申為“銷歇”)
來源:《柳宗元集》(中華書局校注本)
孔尚任《桃花扇·餘韻》:“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風流覺,将五十年興亡看飽……”
來源:《桃花扇》(人民文學出版社)
近義辨析
權威參考來源
“銷歇”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層面解釋:
消失
指事物逐漸消散或不再存在。例如南朝宋鮑照在《行樂至城東橋》中寫道:“容華坐銷歇,端為誰苦辛”,形容容顔隨時間流逝而褪色。此用法在古詩詞中常見,多與時光、情感等抽象概念相關。
衰敗零落
表示事物由盛轉衰的狀态。如《二刻拍案驚奇》提到“有榮華必有銷歇”,強調榮華富貴的無常。唐代司空曙的詩句“禅宮亦銷歇,塵世轉堪哀”也以寺廟的衰敗隱喻世事變遷。
停息;休止
指活動或現象的終止。梁啟超在《雅典小志》中描述雅典精神“或稍銷歇”但未斷絕,類比黃河伏流,強調短暫停滞後仍會延續。
此外,“銷歇”與“消歇”為同義詞,可互換使用(如)。該詞多見于古典文獻,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引申義。
阿僧祇白落寶文保相杯盤長壽面産舍抄家赤锳盤麤色達解東鱗西爪端木蕻良發稿防閑烽狼豐植幹父觀察員行間衡陽雁斷诃宅迦黃面老椒花筵矯言僞行劫道棘橿金風玉露柩路科業濫泛連更徹夜淪覆毛織品彌補木偶馬目攝鳥道羊腸骈曡強醉起道親娘窮窮僛僛宂細賞好山紋石坂失水樹核鄋瞞談古說今霆雷違時蚊腳書物命祥覽鮮美系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