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俗下文字的意思、俗下文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俗下文字的解釋

指為應付世事而寫的平庸的應酬文章。 唐 韓愈 《與馮宿論文書》:“時時應事作俗下文字,下筆令人慙。及示人,則人以為好矣。” 明 徐渭 《胡公文集序》:“至於應事作俗下文字,下筆令人慚。小慚者人以為小好,大慚者即必以為大好。”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俗下文字”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當時流行但缺乏深度、格調不高的文字作品或文體,常帶有貶義色彩。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一、詞義解析

  1. “俗下”

    指“世俗之中”或“當下流行的”,強調符合當時大衆趣味但缺乏高雅品味的狀态。

    例:王力《古代漢語》指出“俗下”常與“時弊”相關聯,反映特定時期的淺薄風氣。

  2. “文字”

    此處泛指文章、文體或書面創作,非單指字符。

  3. 整體詞義

    “俗下文字”即迎合流俗、缺乏思想深度或藝術價值的文字作品,與“典雅”“高古”相對。如清代學者章學誠批評某些應制文“堕入俗下文字之窠臼”(《文史通義》)。


二、曆史語境與用法


三、權威辭書釋義

據《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第7卷釋義:

俗下文字

指格調卑下、迎合時俗的文章。多用于批評缺乏獨創性或思想深度的作品。

引證:《儒林外史》載“世人争讀俗下文字,而古學凋零”。


四、相關概念辨析


參考文獻

  1. 王力. 《古代漢語》. 中華書局, 1999.
  2. 章學誠. 《文史通義》.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
  3. 胡應麟. 《詩薮》. 中華書局, 1958.
  4.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第7卷). 商務印書館, 2012.

網絡擴展解釋

“俗下文字”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在不同曆史文獻和權威詞典中存在兩種解釋,需結合語境區分:

一、主流解釋(源自古典文獻)

指為應付世事而寫的平庸應酬文章。這一含義源于唐代韓愈的《與馮宿論文書》,其中提到“時時應事作俗下文字,下筆令人慚”。明代徐渭的序文中也沿用此意,描述這類文字“小慚者人以為小好,大慚者即必以為大好”,強調其缺乏文學價值。

二、次要解釋(少數現代詞典)

部分現代詞典将其解釋為“粗俗下流的文字或言語”,但這一說法缺乏古典文獻支撐,可能與“俗”的常見含義混淆。

用法與特點

建議

若在古籍或文學評論中遇到該詞,優先采用“平庸應酬文章”的釋義;若現代語境中強調低俗内容,需結合上下文謹慎判斷。

别人正在浏覽...

阿米巴痢疾晡食財取沖古道肥刀客兒無常父粉紅服假腹笥紅桑洪枝頮面回照貨師建弼見義敢爲矯情鎮物盡底近體積猥輆軩渴而掘井鹍翔潋灔聯運離情别緒露底泸州幕廳慕悅霓虹佩珂漰湃皮賴憑照青岑青梅煮酒鵲不踏柔悫尚氣铩羽而歸設令受看收鬻衰謬説咲泗濱蘇娘淘河桃殳土铏窩匪無嘩無理取鬧閑蕩相打諧句斜門歇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