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舊指向上級回報已完成差遣任務。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錢穀·漕項》:“甫及銷差,而仍然盤踞。”《老殘遊記》第十二回:“現在料也買齊全了,驗收委員也驗收過了,正打算回省銷差呢。” 茅盾 《子夜》十五:“隻有一件事叫他稍微覺得掃興,那就是 阿祥 這混蛋竟到此刻還不來‘銷差’。”
(2).免掉差事。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清方檔案》:“昨經率同參計各員公電辭職,務乞一律給予處分,即日銷差。” 郭孝成 《湖南光複紀事》:“ 焦委 充廵警總監,及 譚都督 任事,乃勒令銷差。” 許地山 《換巢鸾鳳·山大王》:“但這次銷差不止我一個人,連 亞權 一班的朋友都回來了。”
“銷差”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向上級彙報完成任務
指舊時下屬完成差遣任務後,向長官複命的過程。例如《老殘遊記》中提到驗收委員“回省銷差”,即任務完成後彙報結果。
該用法在清代文獻中常見,如《福惠全書》提到“甫及銷差,而仍然盤踞”,強調複命後仍滞留的情況。
免去職務或差事
指因辭職、處分等原因被解除職務。例如《辛亥革命》史料中記載官員“公電辭職,務乞銷差”,即請求免職。
部分資料(如)提到“銷差”指經濟領域的“銷售差價”,但此解釋未見于權威詞典及多數文獻,可能為特定領域或誤讀。建議以傳統釋義為主。
銷差是一個中文詞彙,常用于商業領域,意為銷售差異或銷售差額。它通常用來描述銷售業績與預期之間的差距。
《銷差》這個詞由“钅”(金字旁)和“鼠”兩個部首組成。在簡化字中,它的筆畫數為17畫。
《銷差》一詞最早出現在商業領域,它源于人們對銷售過程中表現的關注和評估。隨着商業的發展,銷差已經成為一個常用的概念。
《銷差》在繁體中文中的寫法為「銷差」。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銷差》可以寫作「銷差」、「銷差」等形式。
1. 公司的銷售業績與預期之間存在着一定的銷差。
2. 這個月的銷差比上個月減小了。
1. 銷售差異
2. 銷售業績
3. 銷售預期
4. 銷售差額
銷量差異、銷售差距
銷量一緻、銷售平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