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興時招喚,不高興時責罵。形容對人态度惡劣。《鹖冠子·博選》:“博選者以五至為本者也……憑幾據杖指麾而使則厮役者至,樂嗟苦咄則徒隸之人至矣。” 陸佃 注:“樂則嗟之,苦則咄之,不禮甚矣,苟非無恥之人豈所甘心哉。”
“樂嗟苦咄”是一個古代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如需進一步了解該成語的典故或造句示例,可參考《鹖冠子》原文或權威成語詞典。
《樂嗟苦咄》是一個成語,意思是人們在快樂中表達痛苦的心情,也就是喜憂參半的感歎。
《樂嗟苦咄》可以拆分為“樂”、“嗟”、“苦”和“咄”四個部分。其中,“樂”使用了三筆,屬于“歡樂”、“快樂”的意思;“嗟”由“口”和“吉”兩個部首組成,甲骨文中寫作“口自一”;“苦”由“艹”和“古”兩個部首組成,甲骨文中寫作“于共一”;“咄”由“口”和“岔”兩個部首組成,甲骨文中寫作“口川”。整個成語共有14個筆畫。
《樂嗟苦咄》最早見于《史記·項羽本紀》,該詞在文中用來描繪項羽的心情,表達了他在歡樂的背後仍然感到痛苦和憂愁的心态。
繁體字中的《樂嗟苦咄》為「樂嗟苦咄」。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字形的細節與現代有所不同。例如,“兒”在古代寫作“兒”,“個”寫作“個”,而“苦”在古代寫作“苦甘”的形狀。
他看着成功的事業,卻感到了樂嗟苦咄,因為他為此付出了太多的努力和犧牲。
愉樂、痛苦、歡憂并存、歡喜苦短、快樂之中帶着煩惱
喜憂參半、歡喜苦短、歡憂交集、樂中帶苦
喜笑顔開、憂心忡忡、愁眉苦臉、哭笑不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