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擦粉塗額的意思、擦粉塗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擦粉塗額的解釋

猶言塗脂抹粉。 明 李贽 《征途與共後語》:“餘老矣,死在旦夕,猶不免近名之累,況當熱鬧之場,擦粉塗額以悅於人。”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擦粉塗額”是一個描述古代女性化妝習俗的詞語,其核心含義指在面部塗抹脂粉并在額頭進行裝飾的行為,具體可拆解為以下要點:

  1. 詞義解析

    • 擦粉:指在面部塗抹鉛粉、米粉等白色妝粉,以達到美白、遮蓋瑕疵的效果。這是中國古代女性基礎妝容的重要步驟。
    • 塗額:特指在額頭部位進行的裝飾性化妝。這包含多種形式:
      • 塗黃/額黃:将黃色顔料(如金粉、花粉或植物染料)塗于額頭,象征富貴或模仿佛像金身,流行于南北朝至唐代。(參考《中華古今注》關于花子妝的記載)
      • 貼花钿:将金箔、彩紙、雲母、翠羽等材料剪成花樣(如花朵、小鳥),用膠水或呵膠粘貼于額間、眉心或兩頰,是唐代盛行的妝容。(見《酉陽雜俎》對花子起源的描述)
      • 描畫:直接用顔料在額上描繪圖案。
  2. 曆史淵源與文化背景

    • 這一習俗源遠流長,可追溯至先秦時期的面部裝飾。漢代已有記載,《後漢書·梁冀傳》描述梁冀妻孫壽“作愁眉、啼妝、堕馬髻、折腰步、齲齒笑”,其中啼妝即可能包含在眼下或額部塗抹的妝容。(《後漢書》相關記載)
    • “塗額”的盛行與佛教東傳密切相關。南北朝時期,受佛像金身和飛天造型啟發,女性模仿在額頭塗染黃色(額黃),成為一種時尚。唐代國力強盛、文化開放,額部裝飾(尤其是花钿)發展至頂峰,樣式繁多,色彩豔麗。
  3. 演變與象征

    • “擦粉塗額”不僅是美化手段,也承載着社會文化意義。如額黃象征富貴與宗教虔誠,花钿則體現審美情趣和社會地位(材質越貴重,身份越高)。不同時期、不同樣式的額妝反映了當時的審美風尚和社會風貌。(《中國曆代婦女妝飾》中對額妝文化内涵的分析)
  4. 相關習俗

    • 該詞常與“貼花黃”并用(如《木蘭詩》“當窗理雲鬓,對鏡貼花黃”),後者更具體指貼花钿或塗額黃。它也是古代“脂粉”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與畫眉、點唇、施胭脂等共同構成傳統女性妝容體系。

“擦粉塗額”生動描繪了古代女性化妝的兩個關鍵步驟——面部敷粉和額部裝飾(塗黃或貼花钿),是研究中國古代妝容史、服飾史和女性生活史的重要文化符號,體現了古人對美的追求及其背後的社會文化内涵。

網絡擴展解釋

“擦粉塗額”是一個漢語成語,其解釋和用法如下:

基本含義

指女子在面部塗抹粉飾,尤其是額頭部位,形容精心打扮、妝容精緻,也可引申為對過度修飾的委婉批評。

詳細解釋

  1. 字面意義:
    原指古代女性化妝時用粉修飾面部,重點突出額頭的美感。這一行為常被視為注重儀容的表現。
  2. 引申含義:
    除形容妝容精緻外,也可暗含“刻意修飾以取悅他人”或“過度裝扮”的貶義,需結合語境判斷。例如,明代李贽在《征途與共後語》中以“擦粉塗額以悅于人”自嘲年老仍在意虛名。

出處與演變

使用場景

提示:若需更多例句或古籍原文,可參考《征途與共後語》或權威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變商博大伯讨不斷頭餔糜猜燈車輪崇壯出彩吹嘔待查調蹇拊鞠負襁感和革勸苟生孤獨谷耗還報懽忻鼓舞加害焦尾麂鹿積潴具呈渴望梅诳瞞诳時惑衆遼東華表路陂螺絲帽邁勳麻起馬趙溫周驽騾皤罂牆合錢筒丘腦然許仁樸笙歌事出無奈實核詩将收駒樹幹思齊算盤踏床闆钿钗踢蕩媮末偷桃绾納無補先自隗始小過活嚣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