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欺騙、迷惑世人。《後漢書·陳蕃傳》:“況乃寝宿冢藏,而孕育其中,誑時惑衆,誣污鬼神乎?”
"诳時惑衆"是漢語成語,由"诳時"和"惑衆"兩個動賓結構組成。該詞最早見于《後漢書·陳蕃傳》:"況乃寝宿冢藏,而孕育其中,诳時惑衆,誣污鬼神乎?"其核心含義指用謊言欺騙世人、迷惑群衆的行為。《漢語大詞典》将其釋義為"欺騙、迷惑世人",強調行為具有社會危害性(來源:商務印書館《漢語大詞典》1992年版)。
從構詞法分析,"诳"本義為欺詐,《說文解字》釋作"欺也";"時"指當下社會;"惑"即迷亂,《廣雅》訓為"亂也";"衆"即百姓。四字組合形成遞進式語義結構:通過編造虛假信息欺騙當前社會,進而達到迷惑大衆的目的(來源:中華書局《古代漢語詞典》2014年版)。
該成語在曆史文獻中多用于批判違背公序良俗的欺詐行為,如《新唐書·李德裕傳》記載:"方士詭誕,诳時惑衆,皆可痛恨。"現代語境中常用于批判網絡謠言、虛假宣傳等社會現象(來源:人民教育出版社《現代漢語成語規範詞典》2020年版)。
“诳時惑衆”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為詳細解釋:
1. 字詞解析
2. 出處與典故
源自《後漢書·陳蕃傳》:“況乃寝宿冢藏,而孕育其中,诳時惑衆,誣污鬼神乎?”,原指用虛假言行欺騙世人,甚至涉及鬼神之說。
3. 使用場景
多用于批判性語境,描述政客、商人等通過虛假宣傳、花言巧語蒙蔽公衆的行為。例如:“某些商家诳時惑衆,誇大産品功效。”
4. 近義詞與語法
提示:如需更多例句或擴展用法,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權威來源。
阿濫罷倦包孕悲嘶杯筯搽灰抹土傳筆夢打喯兒鼎鼎有名東表紛呈複審狗走過駒國民經濟谷土護呵晖景隳懈火光沖天胡羌攪惱劫石進退履繩巨觥忼慨困吝糧秣列女傳绫纨領要留駐拈撮甯丁濃黛偏執鋪地錢青吹倛魄容服三霄傷犯山台射隼石锛侍駕所由素刃殄除跳動鐵橛推計瓦玉集糅微明污痕烏焦巴弓下巴颏鹹鹵蝦蠏眼遐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