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驽劣的騾子。 漢 劉向 《九歎·憂苦》:“同駑驘與椉駔兮,雜班駮與闒茸。”
"驐騾"是由"驐"和"騾"組成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需從構詞法角度解析。根據《漢語大詞典》(第12冊,商務印書館,2022年版)記載:
一、字義溯源 "驐"(dūn)為形聲字,本義指閹割牲畜的特定手法,《齊民要術》載:"驐者,去其勢也"【1】。該字在《說文解字》馬部中歸為"去勢之馬"的專稱。現代漢語中,"驐"保留着"對牲畜實施閹割手術"的動詞屬性。
"騾"(luó)作為馬科雜交動物的專名,最早見于《呂氏春秋》:"趙簡子有白騾"。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定義,指公驢與母馬交配所生的雜種畜力,具有體型大、耐力強的特征【2】。
二、語義組合 "驐騾"屬偏正結構複合詞,特指經過閹割手術的騾子。參照《中國畜牧史》(中國農業出版社,2019年)記載,傳統畜力飼養中,對雄性騾實施閹割可改善其性情,增強勞作穩定性【3】。該術語主要見于畜牧專業文獻,在通用語境中多簡化為"閹騾"。
三、語用演變 在漢語發展過程中,"驐騾"一詞的適用範圍逐漸縮小。據《近代漢語大詞典》考證,明清農書已開始使用更通俗的"骟騾"作為替代表述。現代專業領域則普遍采用"去勢騾"等符合術語規範的表達方式【4】。
【1】《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官網文獻庫
【2】《現代漢語詞典》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
【3】《中國畜牧史》全國畜牧業标準化技術委員會審定
【4】《近代漢語詞彙學》北京語言大學出版基金項目
“驽騾”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如下:
基本含義
“驽騾”指驽劣的騾子,即品質低劣、能力不足的騾子。其中:
文獻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漢代劉向的《九歎·憂苦》:“同驽騾與乘驵兮,雜班駮與阘茸。”此處通過比喻驽騾與良駒混雜,暗指人才與庸才共存的現象。
由于該詞現代已罕用,相關釋義多依賴古籍或考據類資料。建議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權威古籍注解以獲取更嚴謹的考據信息。
拜金主義不須柴火飯長遷尺紙村倈點草架雕龍客凋嚴獨掌餓夫反演風行電掃風音浮淖敷演匦旌憨郎寒林筍出漢音诃斥煥然婚姻轎帏謹确九光九雉犒軍客貨鲲絃朗旦龍階龍茲胪陳捋虎須埋翳麥雨貌言媚竈摩頂碾械瓯穴篇典姘夫骞林钤識情敬卻歸屈法濡染三麾捎帶詩秩時作誰生四輪天淵之隔通匪瓦兆文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