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鲂魚的意思、鲂魚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鲂魚的解釋

鳊魚的古稱。《詩·周南·汝墳》:“魴魚赬尾,王室如燬。” 唐 杜甫 《觀打魚歌》:“魴魚肥美知第一,既飽歡娛亦蕭瑟。” 宋 吳自牧 《夢粱錄·分茶酒店》:“春魚魴魚,石首油煠。”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鱗四·鲂魚》:“魴魚處處有之, 漢 沔 尤多。小頭縮項,穹脊闊腹,扁身細鱗,其色青白,腹内有肪,味最腴美。”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鲂魚是鯉科鲂屬的一種淡水魚類,廣泛分布于我國各大河流及湖泊中。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形态特征

鲂魚體高而側扁,呈菱形,頭後背部隆起,頭小且口端位,上下颌等長并覆蓋堅硬角質層。其背鳍具光滑硬刺,長度顯著大于頭長;腹棱自腹鳍基部延伸至肛門,尾鳍深分叉,下葉稍長。體色以青灰色為主,側面帶淺綠色澤,腹部銀白,鱗片後部顔色較深。

二、分布與習性

  1. 栖息環境:鲂魚屬中下層魚類,偏好底質為淤泥或石礫的敞水區,冬季常群集于深水石隙越冬。
  2. 食性:幼魚以浮遊動物為主,成魚轉為雜食性,主食水生植物(如輪葉黑藻)及軟體動物,偶食昆蟲和小魚。
  3. 繁殖:3冬齡性成熟,5-6月産卵,産卵場需有顯著水流。

三、文化釋義

鲂魚在古籍中早有記載,如《詩經·周南·汝墳》中“鲂魚赪尾”以魚尾赤紅喻示勞苦。其古稱“鳊魚”,現代多指鯉科的三角鲂、團頭鲂等,武昌魚(團頭鲂)即為其著名代表。

四、與其他魚類的區别

鲂魚易與鳊魚、團頭鲂混淆,主要差異在于:

五、經濟價值

鲂魚肉質鮮美,是我國重要的經濟魚類之一,常用于人工養殖。例如,廣東曾向北江投放鲂魚苗以豐富水域資源。

如需進一步了解分類細節或古文獻記載,可參考《詩經》及魚類學專著。

網絡擴展解釋二

鲂魚

《鲂魚》是一個漢字詞語,音讀為fáng yú,意思是指一種大型食用魚。它在拆分部首和筆畫上可以分為“魚”和“方”,其中“魚”是指魚類這個部首,而“方”則是指由四根線條構成的筆畫。

漢字“鲂魚”的來源可追溯到先秦時期,最早見于《詩經·邶風·擊鼓》:“朝鲂食于菑,暮魚食于湄。”這表示人們早上吃鲂魚,晚上吃河裡的魚。在傳承中,這個詞逐漸演變為一種特指大型食用魚的意思。

“鲂魚”的繁體寫法為“魴魚”,采用了台灣與香港的繁體字形。

古時候,“鲂魚”的漢字寫法有所變化。在古籍《說文解字》中,稱為“魴魚”,字形與繁體寫法相同。而在《康熙字典》中,則稱為“鲂”,字形删除了“魚”部分的右上角線條。

例句:

1. 他去市場買了一條新鲂魚。

2. 據說這家飯店的烤鲂魚非常美味。

組詞:鲂魚叉、鲂魚餃、鲂魚宴、鲂魚湯、鲂魚片。

近義詞:巨鲸、大魚、大澤魚。

反義詞:小魚、短淺。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