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髯口的意思、髯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髯口的解釋

[artificial whiskers worn by actors in Chinese operas] 表演中國傳統戲劇時演員口上所挂的假髯

詳細解釋

也稱口面。傳統戲曲演員扮演腳色時所戴假須。因身分、性格不同而種類各異。《北京晚報》1983.2.25:“趟馬時他右手繞馬鞭,左右甩鞭,勒馬,兩層水袖不散,髯口(胡子)不亂。”《人民文學》1982年第4期:“怎麼不戴髯口就上去啦。”《新民晚報》1968.8.7:“戴上了 黑三 髯口,會影響他引吭高歌嗎?”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髯口是中國傳統戲曲中演員佩戴的假須道具,主要用于表現角色的年齡、性格和身份。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定義與功能
    髯口又稱“口面”,是戲曲中生、淨、末、丑等行當角色佩戴的假須,象征人物面部的胡須。它通過顔色、長度和樣式區分角色特征,例如黑須代表中年,白須象征老年,紅須則用于性格剛烈的人物。

  2. 材料與制作
    傳統髯口多用牦牛尾、馬尾或人發制成,現代也使用尼龍絲等材料。其工藝注重輕盈與逼真,便于演員表演甩、捋、抖等動作來強化情緒表達。

  3. 種類與分類
    髯口種類繁多,常見類型包括:

    • 滿髯:覆蓋整個下巴的濃密長須,多用于威嚴角色(如關羽)。
    • 三绺髯:分三縷垂下的胡須,適合文雅的中老年角色。
    • 紮髯:短而硬的胡須,表現勇猛武将。
    • 八字髯/吊搭髯:誇張的八字形或懸垂式胡須,用于丑角或滑稽人物。
  4. 表演作用
    演員通過操控髯口完成特定動作(如甩須、捋須),輔助刻畫人物心理。例如,顫抖髯口可表現憤怒,輕拂則體現沉思。

如需更完整的分類或曆史演變,可參考戲曲專業資料或網頁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髯口》的意思

《髯口》是一個漢語詞語,指的是胡須的兩側部分。

拆分部首和筆畫

《髯口》的拆分部首為髟(長發),口。它總共有14個筆畫。

來源

《髯口》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杜預傳:“側楹更發其髯口,因而佐公。”其中“發其髯口”字面上是指修飾胡須,引申為輔助、助襯。

繁體

《髯口》的繁體字為髯口,沒有變化。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有較多的規範和變體寫法。但是,《髯口》一詞的古時寫法與現代漢字寫法基本一緻,沒有明顯差别。

例句

1. 他那濃密的髭須遮住了他的髯口。

2. 他老是撫摸他的髯口,這是他思考時的習慣動作。

組詞

鬓髻、髯須、胡須

近義詞

絡腮胡、山羊胡

反義詞

光臉、無須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