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髯口的意思、髯口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髯口的解释

[artificial whiskers worn by actors in Chinese operas] 表演中国传统戏剧时演员口上所挂的假髯

详细解释

也称口面。传统戏曲演员扮演脚色时所戴假须。因身分、性格不同而种类各异。《北京晚报》1983.2.25:“趟马时他右手绕马鞭,左右甩鞭,勒马,两层水袖不散,髯口(胡子)不乱。”《人民文学》1982年第4期:“怎么不戴髯口就上去啦。”《新民晚报》1968.8.7:“戴上了 黑三 髯口,会影响他引吭高歌吗?”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髯口是中国传统戏曲中演员佩戴的假须道具,主要用于表现角色的年龄、性格和身份。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定义与功能
    髯口又称“口面”,是戏曲中生、净、末、丑等行当角色佩戴的假须,象征人物面部的胡须。它通过颜色、长度和样式区分角色特征,例如黑须代表中年,白须象征老年,红须则用于性格刚烈的人物。

  2. 材料与制作
    传统髯口多用牦牛尾、马尾或人发制成,现代也使用尼龙丝等材料。其工艺注重轻盈与逼真,便于演员表演甩、捋、抖等动作来强化情绪表达。

  3. 种类与分类
    髯口种类繁多,常见类型包括:

    • 满髯:覆盖整个下巴的浓密长须,多用于威严角色(如关羽)。
    • 三绺髯:分三缕垂下的胡须,适合文雅的中老年角色。
    • 扎髯:短而硬的胡须,表现勇猛武将。
    • 八字髯/吊搭髯:夸张的八字形或悬垂式胡须,用于丑角或滑稽人物。
  4. 表演作用
    演员通过操控髯口完成特定动作(如甩须、捋须),辅助刻画人物心理。例如,颤抖髯口可表现愤怒,轻拂则体现沉思。

如需更完整的分类或历史演变,可参考戏曲专业资料或网页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二

《髯口》的意思

《髯口》是一个汉语词语,指的是胡须的两侧部分。

拆分部首和笔画

《髯口》的拆分部首为髟(长发),口。它总共有14个笔画。

来源

《髯口》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杜预传:“侧楹更发其髯口,因而佐公。”其中“发其髯口”字面上是指修饰胡须,引申为辅助、助衬。

繁体

《髯口》的繁体字为髯口,没有变化。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中,有较多的规范和变体写法。但是,《髯口》一词的古时写法与现代汉字写法基本一致,没有明显差别。

例句

1. 他那浓密的髭须遮住了他的髯口。

2. 他老是抚摸他的髯口,这是他思考时的习惯动作。

组词

鬓髻、髯须、胡须

近义词

络腮胡、山羊胡

反义词

光脸、无须

别人正在浏览...

案由班簿帮助暴繇鼻塌唇青步落稽惩沮坼罅刀梦盗用打问讯鵰影丰棱風軒耕锄管丝寒尘衡緫环复呼唱甲产讲陈奬寄结怨节足眷幸君妇举一反三宽留宽松劳思逸淫灵界龙盘虎踞履洽妈巴子漫言骂辱鸣谦泥章偏僻屏去秋容仁政戎马生涯殇宫剩索设圈套侍姝首肯心折疏傲疏狠庶有死求百赖酸咸透串屠伯徒有虚名嗢石兰贤武犀角烛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