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降低官職,追究責任。 宋 周密 《齊東野語·端平襄州本末》:“三人者,皆以西師之敗鐫責。”《明史·陳镛傳》:“二十三年追坐 德 ( 陳德 )、 胡惟庸 黨,詔書言其征西時有過被鐫責,遂與 惟庸 通謀。爵除。”
(2).指摘;斥責。 清 王士禛 《謝榛<四溟詩話>序》:“已而 于鱗 名益盛, 茂秦 與論文,頗相鐫責。 于鱗 遺書絶交。” 清 趙翼 《楊桐山具精馔招飲》詩:“釁婦被譙訶,饔子受鐫責。”
“镌責”是一個漢語詞彙,根據多個來源的解釋,其含義可分為以下兩類:
降低官職,追究責任
這一含義源于古代官員問責制度。例如:宋代周密《齊東野語》中記載“三人者,皆以西師之敗镌責”,即因戰敗被降職追責。明代《明史·陳镛傳》中也有類似用法,指官員因過失被追究責任并革職。
指摘、斥責
指通過嚴厲的言辭批評他人。清代王士禛在《謝榛<四溟詩話>序》中提到文人因觀點不合而“相镌責”,最終絕交。
如需更全面信息,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齊東野語》等古籍原文。
《镌責》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指用雕刻或刻劃的方式表達道義或責任。它包含了兩個字:镌和責。
在《镌責》中,镌的拆分部首是金,責的拆分部首是貝。镌由13劃組成,責由9劃組成。
《镌責》一詞來源于古代漢語。它的意思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化和藝術中的雕刻與刻劃。這個詞的曆史悠久,被廣泛應用于道德、社會和法律等領域。
《镌責》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鐫責」。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根據古籍記載,《镌責》的古字寫法為「䤋責」。
1. 他用精湛的技藝镌責了一尊令人歎為觀止的雕塑。
2. 領導者要有勇氣和決心來镌責國家發展的責任。
1. 镌刻:用刀、刻刀等工具在物體上雕刻圖案或文字。
2. 責任:履行應盡的義務或擔負起應負的義務。
3. 道義:指道德與義理。包括字面義上的道德與義理,以及超越字面的道德與義理。
1. 刻劃:用刻刀、刀子等工具在物體上雕刻圖案或文字。
2. 雕琢:用雕刻或雕塑的方式精細修飾或塑造。
3. 使命:指承擔起的使命或任務。
1. 藐視:不尊重或輕視道義或責任。
2. 逃避:不承擔責任,回避義務。
3. 放任:不對行為負責或不加以限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