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诎志的意思、诎志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诎志的解释

谓曲意迁就。《隶释·汉刘宽后碑》:“潜隐讲诲,世之荣利,不滑其守,州郡礼招,王公竝辟,皆不詘志。”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诎志(qū zhì)是汉语中的一个古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因受压制或环境所迫而压抑、屈从自己的志向或意愿。以下从释义、字源、文献用例及现代使用角度详细解析:


一、释义与字源

  1. 基本释义

    “诎”通“屈”,意为弯曲、屈服;“志”指心志、志向。“诎志”即志向受挫,被迫屈从于外力,无法实现抱负。

    例:身处乱世,贤者常诎志以避祸。

  2. 字源考据

    • “诎”在《说文解字》中释为“诘诎也”,本义为言语屈曲,引申为屈服;
    • “志”从“心”从“之”,表示心之所向(《说文·心部》)。

      二字组合后,强调主观意愿被客观条件强行压抑的状态。


二、古代文献用例

  1. 《礼记·儒行》(西汉·戴圣编定)

    “儒有不陨获于贫贱,不充诎于富贵。”

    郑玄注:“充诎,喜失节之貌。”此处“诎”暗含因外物(如富贵)而失志之意,与“诎志”语境相通。

  2. 《楚辞·九章·怀沙》(战国·屈原)

    “冤屈而自抑。”

    王逸注:“抑,按也。”虽未直用“诎志”,但“自抑”即自我压抑心志,与之含义契合。


三、近义词辨析


四、现代使用与学术参考

现代汉语中,“诎志”已罕用,多见于研究古代文献或历史哲学的学术著作。权威释义可参考:

  1.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

    “诎志:犹屈志。谓压抑意愿。”(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第10卷,页831)

  2.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王力主编):

    “诎:通‘屈’。屈服,折节。”(商务印书馆,2005年,页312)


五、语义延伸

“诎志”暗含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的冲突,常见于描述士人在专制环境下“道不行”的困境,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终致“诎志沉江”。这一概念对理解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心态具有重要文化意义。

网络扩展解释

“诎志”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qū zhì,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存在差异,需结合文献和字义综合理解:

一、基本释义

  1. 曲意迁就
    根据《隶释·汉刘宽后碑》的记载,“州郡礼招,王公并辟,皆不诎志”,这里的“诎志”指屈从外界压力而改变自己的志向,即违背本心迁就他人。

    • 诎:本义为弯曲、屈服(《汉典》解释为“弯曲”,引申为屈折、妥协)。
    • 志:指志向、意愿。
      合起来可理解为“因外界因素而屈曲自己的志向”。
  2. 志向狭小(存争议)
    部分现代词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释为“心胸狭隘、缺乏远大目标”,可能源于对“诎”字“狭小”义的引申,但此释义未见于古代文献,需谨慎使用。


二、使用场景与辨析


三、总结

推荐释义:优先采用“曲意迁就”的古典含义,符合文献用例及“诎”的本义。若需引用“志向狭小”的现代解释,建议标注来源并说明争议性。

别人正在浏览...

渀荡餐钱成礼麤丑陼堤樊孙蜂粉福惠改嘴官下贵地和闹横抢武夺黄石书会非魂旦藉莫基极机籁荆尸积箧盈藏卷銋克紧愧怍浪走拉伸僚隶礼罗霖漉六纪刘四駡人离乡罗敷有夫跑圈破伤风啓闭敧倒且是毬路热闹场如是我闻珊瑚顶声嗓圣笤深山申谕沈至食牀史録十世宥书草水啮俟吕陵同位素投老外宗委郁衔枚弦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