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臉色不改變。形容遇到危難時,鎮定自若。《三國志平話》卷下:“令左右捧一金盤, 關公 袒其一臂,使 華佗 刮骨療病,去盡毒物。 關公 面不改容,敷貼瘡畢。”《三國演義》第二三回:“ 操 ( 曹操 )坐於亭上,将 平 ( 吉平 )縛倒於地。 吉平 面不改容,略無懼怯。”《醒世恒言·馬當神風送滕王閣》:“忽然狂風怒吼,怪浪波番,其舟在水,飄飄如一葉,似欲傾覆。舟人皆大恐…… 王勃 面不改容,因述昔年 馬當山 遇風始末。”亦作“ 面不改色 ”。 元 秦簡夫 《趙禮讓肥》第二折:“但凡拿住的人呵,見了俺喪膽亡魂。今朝拿住這厮,面不改色。” 魯迅 《故事新編·鑄劍》:“黑色人也仿佛有些驚慌,但是面不改色。”
“面不改容”是一個漢語成語,指遇到危難時神色鎮定自若,毫不畏懼。以下為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形容人在面臨危險或困境時,臉色和表情保持平靜,沒有驚慌的表現。核心在于突出心理素質的穩定性和臨危不懼的态度。
出處與典故
源自《三國演義》,例如第二十三回描寫吉平受刑時“面不改容,略無懼怯”,第四十七回也提到謀士阚澤面對曹操質問時“仰天大笑”的鎮定表現。
近義與反義
實際用例
現代語境中可形容人在高壓環境下保持冷靜,例如:“他面對突發危機仍面不改容,迅速提出解決方案”(參考的造句形式)。
提示:若需更多例句或出處原文,可查看、4、7的詳細内容。
《面不改容》是一個成語,意為在冷靜、應對困難或緊急情況時,不露出慌亂、驚訝或恐懼的表情,保持穩定和自信。
《面不改容》由“面”、“不”、“改”和“容”四個字組成。
部首:面 (miàn),不 (bù),改 (gǎi),容(róng)
筆畫:面 (9畫),不 (4畫),改 (7畫),容(10畫)
《面不改容》源自古代詩人杜牧的《秋夜寄邱員外》。詩中有一句:“面不改容心常定,辯榮辱意若何?”,意思是無論面對什麼情況,心靈總是泰然自若,不為外在的榮辱所動搖。
《面不改容》的繁體字為「面不改容」。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部分字的形狀和現代有所不同。例如,“面”可以寫成"靣","不"可以寫成"不"。
他在面對困難時,總是面不改容,展現出非凡的領導能力。
如今由“面”、“改”、“容”等字組成的成語不多,除了《面不改容》,還有“面面相觑”、“改天換地”等。
近義詞包括“不動聲色”、“泰然自若”等,意思相似。
反義詞包括“惶恐不安”、“表情失措”等,指的是表情顯露出驚慌或恐懼,與《面不改容》的意思相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