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曲意寬容。《明史·焦源溥傳》:“今即為選侍乞憐,第可求曲宥前辜,量從優典,而移宮始末不可得而抹摋也,盜寶諸奄不可得而寬宥也。”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時事·代父贖罪》:“臣本生父 道然 ,身罹重罪,已荷天恩曲宥。”《人民文學》1979年第8期:“ 漢文帝 母舅 薄昭 ,封侯為将軍,犯法當死, 文帝 不以至親曲宥,流涕賜死。”
曲宥,漢語複合詞,由“曲”與“宥”二字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為“寬容、寬恕”,強調以遷就或變通的方式對他人過失表示諒解。以下從詞典學角度分項解析:
基本釋義
“曲”在此處表“遷就、不直指”,含委婉包容之意;“宥”指寬恕、赦免。《漢語大詞典》将其釋為“曲意寬容”,即因體諒情境而減輕或免除懲罰。例如《後漢書·王符傳》載:“聖主原心省意,故宜曲宥”,體現上位者對下位者過失的包容态度。
詞源與演變
該詞最早見于漢代文獻,屬文言書面用語。古代司法語境中,“曲宥”常與“嚴懲”對舉,用于描述律法執行時兼顧人情的情境,如《宋書·刑法志》提及“罪疑惟輕,恩可曲宥”。
現代用法
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書面表達,強調對非原則性錯誤的寬容,如文學評論中“對角色性格缺陷予以曲宥,體現作者的人文關懷”(《現代漢語規範詞典》)。
近義與反義
近義詞包括“寬宥”“體諒”,反義詞為“苛責”“嚴懲”。與“寬恕”相比,“曲宥”更突出“因情勢特殊而讓步”的主動選擇。
“曲宥”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明史》或清代文集等來源。
白蓮池瓪瓦匾紮逼火鹁鸪波士不三不四茶船插架萬軸插燒谌母傳送脆斷翠藍大大對付發科防禦州奉法風土性植物附屬國蓋戴高翔遠引鬼水滾球國家公務員裹鲊帖孤禽和宜燋烽假裝金鼓齊鳴軍牢看法枯樹再生枝罹法麻灰色默轉潛移木稷慕利平畫破亡籤譜潛聽七宮惹事招非揉砑舍己就人沈質失教耍子順育四人調弦推拿微躬午火小患小楫髇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