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逃爵的意思、逃爵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逃爵的解釋

辭爵不受。 清 梅曾亮 《台州府同知龍君墓志銘》:“吏也而嬉,得喜失悲;逃爵之士,世見為奇。”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逃爵”是古代漢語中的特殊用法,指官員或貴族因特定原因拒絕接受朝廷授予的爵位或官職。該詞由“逃避”和“爵位”組合而成,最早見于《後漢書·逸民傳》:“或逃爵而辭祿,或遺榮而舍位”,生動記錄了士人階層為保全名節而主動放棄封賞的現象。

從語義構成看,“逃”在此處并非字面意義的“逃跑”,而是以婉轉方式表達拒絕、推辭的态度;“爵”則特指古代君主分封的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及相應官職。這種現象多發生在政治動蕩時期,士大夫為避嫌或表達政治立場,通過辭讓爵位來彰顯道德操守。如東漢嚴光多次拒絕光武帝授予的谏議大夫職位,被後世視為“逃爵”典型。

在構詞法層面,“逃爵”屬于動賓式複合詞,與“辭官”“讓位”等詞構成同義聚合。其使用範圍集中在史書、政論等文獻中,現代漢語已鮮見使用。《漢語大詞典》将其收錄為曆史詞彙,釋義為“逃避封爵”,并引《南史·隱逸傳》中戴颙“逃爵隱居”的典故佐證。該詞反映了古代士人“功成身退”的價值取向,是研究傳統官場文化的重要語料。

網絡擴展解釋

“逃爵”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táo jué,其核心含義是辭去爵位或拒絕接受爵位。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含義
    “逃”指逃避、推辭,“爵”指古代貴族的封號或爵位。組合後表示因某種原因主動放棄或拒絕接受爵位。例如清代梅曾亮在《台州府同知龍君墓志銘》中提到“逃爵之士”,即指不願接受封爵的人。

  2. 出處與背景
    該詞最早見于清代文獻,與古代社會對功名利祿的态度相關。部分士人出于清廉、避世或政治立場,選擇辭讓爵位以表明志向。

  3. 使用場景
    多用于曆史文獻或評價人物品格的語境,強調淡泊名利的态度。例如:“逃爵之士,世見為奇”(《台州府同知龍君墓志銘》),意為拒絕爵位的人在當時被視為特立獨行。

  4. 可能的誤解
    需注意與“逃避責任”的用法區分。雖然提到“逃避爵位”引申為逃避責任,但權威文獻(如、6、10)均以“辭爵不受”為規範釋義,其他解釋可能為衍生或誤用。

若需進一步了解該詞的文獻用例或曆史背景,可參考《台州府同知龍君墓志銘》原文或清代文人筆記。

别人正在浏覽...

八卦陣輩起草科成昆鐵路谶録當天淡水養殖道貌岸然點僉雕心鴈爪地線鬥寵防汛兵梵墖發硎新試粉邊細絲分赢滒弱鬼吵鬼鬧溷入角端攪計積處節假日饑慌季鷹鲈倨立郡縣制開封趷躂癞頭六同馬口魚尼幹昵歡旁郡平庸之輩乾命輕歌磬色诠說群國入微散寒掃愁帚贍用沙文主義身口始末施授私尊隨物應機镗威天極統天微不足錄巫山鹹繩斜躺洗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