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儵胂 ”。迅疾貌。《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儵眒凄浰,靁動熛至,星流霆擊。” 裴骃 集解引《漢書音義》:“皆疾貌。”《漢書·司馬相如傳上》:“儵胂倩浰。” 王先謙 補注:“作‘眒’是……‘眒’者,驚疾之貌。”
儵眒(shū shēn)是古漢語中的合成詞,由“儵”與“眒”二字組合而成,形容動作或狀态極其迅疾,多見于文言典籍。以下從釋義、字源及文獻用例三方面詳解:
迅疾貌
“儵”通“倏”,意為忽然、急速;“眒”同“瞋”,表張目驚視之态。二字疊加強調瞬間發生的急速狀态,如《漢語大詞典》釋為“驚視貌”,引申為迅疾不可捉摸之狀。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2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年。
參考鍊接:漢語大詞典線上查詢(注:需訂閱訪問)
動态描寫
漢代揚雄《蜀都賦》有“儵眒凄冽”之句,描繪寒風驟起的淩厲之勢,凸顯自然現象的疾速變化。
來源:《全漢賦校注》,費振剛等校注,廣東教育出版社,2005年。
《說文解字》未直接收錄,但“倏”字釋為“犬走疾也”,後引申為迅疾義。古文中“儵”為“倏”的異體字。
來源:《說文解字注》,段玉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玉篇·目部》載:“眒,張目也。”本義為驚視,後與“儵”結合強化動态的突然性。
來源:《玉篇校釋》,胡吉宣校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儵眒凄冽,霜雪終夏。”描寫蜀地氣候變幻莫測,寒風凜冽如霜雪驟降。
來源:《文選·卷四》,蕭統編,中華書局,1977年。
後世文學中偶見以“儵眒”形容光影、思緒的疾速流轉,如清代筆記小說中“電光儵眒”之喻。
來源:《通俗編》,翟灏撰,商務印書館,1958年。
現代漢語中,“儵眒”已極罕用,僅見于古籍研究或特定文學創作。其語義可對應“倏忽”“轉瞬”等詞,但更具文言色彩與形象張力。
來源:《古漢語詞彙綱要》,蔣紹愚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綜合權威文獻,“儵眒”的核心義為迅疾驚視之态,兼具動态與心理驚異的雙重意味,是古漢語中凝練而生動的狀物詞彙。
“儵眒”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基本含義
該詞表示迅疾、快速的樣子,常用于描述動作或現象的急速狀态。根據文獻記載,“儵眒”在《史記》等古籍中多與動态場景的描寫相關。
異體字與變體
該詞存在異體字“儵胂”,兩者含義相同,均強調速度之快。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中記載:“儵眒凄浰,靁動熛至,星流霆擊。”
此處通過“儵眒”形容雷火、流星等自然現象的迅猛之勢。裴骃(《史記集解》)注解為“皆疾貌”,即指快速的狀态。
清代王先謙在《漢書補注》中進一步解釋:“‘眒’者,驚疾之貌”,強調其包含“驚”與“疾”的雙重意象。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史記》原文或曆代注疏材料。
儳越稱賢使能膽瓶蕉丹砂登蟾宮短話犢牧采薪惡郡鄂舟防城庫乏興悱憤風篁豐肌弱骨怫悒負嵎貫想河車哄飲揮解假馬江渡江夏八俊經塔金椀麂子軍門渴骥奔泉狂喜連錢荇令出如山靈幽流歎摩厓哦松飄泛貧遊迫視契箭青錢選祁山毬路權與入囊三關省牲使鹿鄂倫春首禍舜日堯年素守唐鼠通酬同計通覽桶檧頭足異處駝翁鑲牙小蔥拌豆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