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群聚貌。引申為隨俗沉浮碌碌無為。
群聚貌。引申為隨俗沉浮,碌碌無為。 唐 李嘉祐 《送夏侯審參軍遊江東》詩:“荻花寒漫漫,鷗鳥暮羣羣。” 宋 蘇洵 《上歐陽内翰第二書》:“今夫羣羣焉而生,逐逐焉而死者,更千萬人不稱不書也。” 明 方孝孺 《與鄭叔度書》之三:“羣羣然而趨,諾諾然而語,與俗人無異者,而語人曰學道,宜人之不能信。”
關于“羣羣”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羣羣”是“群群”的異體字,由兩個“羣”字疊用組成,讀音為qún qún。其中“羣”為“群”的古體字,部首為“羊”,結構上下,本義指動物或人群的聚集。
在文學語境中,“羣羣”可表達隨波逐流、碌碌無為 的負面含義。例如唐代李嘉祐的例句,通過“羣羣然而趨”暗喻盲目跟隨世俗、缺乏獨立性的狀态。
“羣”字本身含義豐富,既可指獸畜的集體(如羊群),也涵蓋朋輩、社會群體等抽象概念。疊用“羣羣”則強化了聚集的密集性與動态感。
如需進一步了解“羣”字的字形演變或具體用例,可參考《廣韻》《說文解字》等古代字書。
《羣羣》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衆多、成群。形容人或物聚集在一起的樣子。
《羣羣》的部首是⺶(羊),總共有18個筆畫。
《羣羣》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說文解字》。它是由羊和羊組成的複合字,表示羊的數量衆多,羊群成群。
《羣羣》的繁體寫法是「群群」。
古時候漢字寫法與現代漢字有所不同,「羣羣」在古代的寫法是「羣‧羣」,中間有一個點,表示兩個羊緊密相連。
1. 大街上羣羣的人們正在熱鬧地購物。
2. 山裡傳來了羣羣鳥兒的歡叫聲。
羣衆、羣集、羣情
衆多、成群、衆多
孑然、孤零、少數
【别人正在浏覽】